阮紀宏
 2015-05-06
 
 
陳南一生愛國路 願他一路走好
  

   報人陳南上周日離世,終年六十一歲,同行無不感到惋惜,紛紛哀嘆「世界上又少了一個好人」。報行通常對任何問題都難有共識,但對於陳南是大好人一個,相信沒有人會不同意。筆者問過在不同時候跟陳南一起共事的同事,記憶中陳南跟誰吵過,大家思前想後都想不出來。然而,要總結陳南一生,相信愛國才是他真正的寫照。他從港大畢業到「左派」的《文匯報》和《香港商報》,服務了36 年,應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陳南在去世前一天,給老領導張雲楓打電話,大概是意識到生命即將終結,想給短暫的人生留言,他說:看到國家發展蒸蒸日上,國力日強,如日方中,我也無所遺憾。愛國,是他的人生實踐,是他的行為指針,是他堅持畢生在愛國報業服務的支持。

  港大畢業入左報受冷言冷語

  陳南出身寒微,1978 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當時可謂天之驕子,要謀一份好的差事,無論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或者在主流社會過安逸的生活,又或者考政務官服務社會,都不成問題,但他毅然到了文匯報做記者,這意味著工資收入只是同班同學的四分之一到三之分一。程翔曾經說過,不要說我們每個月領了多少工資,而是每天我們虧了多少給報社。

  雖然到文匯報服務的港大畢業生,陳南不是第一個,在他之前有麥華章、程翔、劉敏儀,在他之後的還有陳堅明,中大畢業生有齊禧慶、陸漢德、周夢茵,美加大學畢業的有簡鴻昌、阮紀宏等等。這批人跟後來進愛國報紙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不一樣,除了要做出經濟上的犧牲外,不少是頂著家庭壓力,也有受到同儕的冷言冷語。

  可是,我們在文匯報工作的日子是開心快活的,一是受到賞識與重用,因為左派在文革期間長期自我封閉,自成一國,缺乏懂英語,跟主流社會有密切聯繫的新血,我們正好符合當時左派報紙要打開新局面的需要;二是我們為了報國理想,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也得到自我肯定,三是上下級和同事之間關係融洽,跟根正苗紅的傳統左派也沒有太多的隔閡,幾乎是不分你我,工作上有一股要跟主流媒體爭一日長短的幹勁;生活上很多都住在宿舍,朝夕相處,工餘一起看電影、打籃球,難得全體休息一天也會組織郊遊,簡直就是一個大家庭,很多同事,包括麥華章、程翔、陳堅明和陳南,另一半都是在同一個辦公室找的。

  沒跟隨文匯離職潮

  總體來說是開心快活,當然也有爭拗,有些是工作上的小矛盾,有些是對問題的爭論,這些都是任何機構都會出現的問題。最大的考驗來自國家的突變,八九年的特殊时候,文匯報三十多名員工離職,陳南沒有離開,當時沒問過他為什麼,但我想,既然加入文匯報是出於愛國,國家某些領導人出了錯,國家還是原來的國家,對一個暫時出錯的國家,應當不離不棄,愛國初衷沒有錯,繼續愛這個國家也沒有錯。

  愛國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多少有點是浪漫的,經過歲月洗禮,這批年輕人由於不同原因陸續離開了,只有陳南堅持到最後。他在1992 年從文匯報轉職到香港商報,起初出任總經理,後回到老本行做新聞,出任總編輯,執行總編輯,直到去年退休。

  淡泊名利拒絕跳槽

  當年出於理想,也有不少大學生加入比如華潤、中國銀行或者中旅社等國家機構工作,當中不少也能做到退休。但跟一般的商業機構不同,加入國家機構服務,當報國想法淡薄之後,仍然是一份不錯的職業,但報紙是意識形態領域,經常會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香港主流社會跟左派機構矛盾的磨心,社會壓力很大,又或者在內部跟一些內地派來的幹部在認識上有分歧,對於中央改變政策,特別是急劇的改變,很多本地人,也包括非傳統左派的外來人,對於政策的改變是一時難以接受的。陳南所不同的是,他總是往好的一面積極應對,而且是以平和的態度去據理力爭,從不會拗到面紅耳赤,更不會動輒想到離開「是非之地」。

  除了愛國初衷未改,陳南還受到淡泊名利人生觀的影響。職務上能升能降只是內部問題,左派報紙難入主流,如果並非出於個人能力低下而不能跳槽,對於實現人生價值多少有點遺憾,陳南並非沒有機會離開,一些主流報紙和雜誌,也曾邀請他加盟,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名利雙收的事,但他就是不為所動。然而,對於新聞行內事務,他一直是熱心的。陳南長期出任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理事,報業公會總幹事,默默付出,不計名利,這也是受到行內人稱許的。

  臨近退休,他積極參與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退休報人組織)活動,由於他的積極參與,很多人都期待他退休後在這個協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沒想到的是白頭人送黑頭人。

  陳南晚年很喜歡捋他一頭銀絲,青絲變白髮,是他人生漸變的過程,相信他每一次捋它,都在撫摸著過去的歲月,都在無怨無悔地回憶為此付出青春的事業。雖然左派報紙至今還未能為主流社會所接受,原因很多,但陳南的付出,心血沒有白流,香港報業史會記下左派報業的表現,也會記住陳南的留痕。

 本文作者简介:阮紀宏,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香港資深媒體人和時事評論員。曾任《文匯報》駐北京記者、《香港商報》副總編輯,以及《明報》副總編輯兼副主筆,筆名為「戴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