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舞蹈遇上电视:讲故事还是跳舞

2014-04-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曾婕

  从东方卫视的《舞林争霸》,到央视一套的《舞出我人生》;从湖南卫视的《奇舞飞扬》,到央视三套的《舞蹈全民星》……打开电视,各类舞蹈节目异彩纷呈,中国舞蹈在各式综艺节目中不甘落后,绽放自己的光芒。

  目前的电视舞蹈节目主要包括舞蹈选秀与舞蹈大赛两类。所谓电视舞蹈选秀,即通过电视选出大众心目中的舞蹈明星。这一过程既是电视媒体与观众的交流,也是两者共同作为欣赏客体与舞者主体之间的交流。换言之,大众及其代表(比如嘉宾、媒体)一方面是舞蹈选秀节目的裁判者,另一方面也是舞蹈明星的制造者。

  舞蹈选秀节目的出现,既属于“舞蹈”,也属于“电视”,是一种电视选秀节目的新方向的尝试。

  如果说舞蹈选秀主要是电视助力全民舞蹈梦实现的话,那么舞蹈大赛则有意拉开与大众的距离,完全以专业水准运作。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多届的央视“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为例,就比赛形式而言,仍然是传统的舞蹈比赛模式——舞者在台上表演,评委通过舞蹈作品的整体艺术呈现对舞者与编导进行评判。从评价标准来看,依旧明确区分“专业”与“业余”两个维度,并且“业余”的表演越来越向“专业”靠近。就参赛剧目而言,很多剧目尤其是专业院团的参赛剧目均为之前各类舞蹈大赛作品,此次只是把赛场转移到了电视上来。从笔者与部分编导、舞者的交流来看,这些剧目大都是原版呈现,并未因为参加“舞蹈大赛”而做调整与修改,“电视”似乎也不构成评委打分的参考依据。就播出效果而言,观众时常将专家的评分与自己的判断进行比较,并且在现场嘉宾的妙语连珠中学习舞蹈欣赏的经验,大众并非直接参与其中而是需要接受一套专业的欣赏眼光。因此,笔者以为,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电视使得每一个人观看专业的舞蹈赛事与欣赏最具艺术性的舞蹈作品成为可能。“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在电视的作用下被悄然打破,舞蹈艺术也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相对于歌唱类节目的制作,舞蹈类节目的生产与传播显然难度更大:声音可以后期处理,但是舞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本真呈现,因此,对于拍摄角度与技巧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舞蹈的欣赏门槛也更高,缺少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时常会使观众陷入“不知舞言”的尴尬境地。然而电视消费的即时性与快餐性,自然不会留给观众学习如何欣赏舞蹈的时间,所以使其“快速入门”,从而赚取收视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故事”取代“舞蹈”,成为节目的主角。

  虽然对于电视来说,此种“专业”的煽情方式已经并不新鲜,但是诸多舞蹈选秀节目中的故事元素似乎唯有更加歇斯底里才能刺激观众早已麻木的神经。比如在《舞林争霸》中几乎难以找到原版《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的精神,而是几乎成为了倾诉舞蹈背后的艰苦与辛酸的平台,更有舞者在节目中大声呐喊:“舞者不是背景,不是人墙!” 以致节目播出后有学者指出:“不要肆意消费舞者的血泪和痛苦,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再如《舞出我人生》究竟是为人生而舞还是以舞蹈为契机道出人的故事,舞蹈在节目中究竟是本体还是工具,似乎也有讨论的余地。还有《奇舞飞扬》更是直接使用故事补足舞蹈效果的不足。此外,《舞蹈全民星》则是场上的舞者与嘉宾热闹非凡,真正实现了全场皆舞,不过,因为缺乏贯穿的纽带与沟通的机制,在场下却难以引发强烈的反响。

  当“舞蹈”经由电视媒介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时候,究竟能否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还是必须经由“故事”的代言?电视媒介中的舞蹈究竟是以作品为本还是以故事为本?当舞者从边缘走向中心,究竟是应当自强不息还舞蹈以本来的精神与面目,还是应当通过博取大众的同情而在情感上获得他们的认同?我们相信,答案无疑是前者。当舞蹈与电视相遇,两者如何联姻,似乎并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需要我们更新自己的视野、姿态,甚至思维方式,也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尊敬,以及长期磨合。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