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7

风险与监管

2014-04-02
来源:

  “如果最后情况真的很坏,资金大规模流出,中国当局可能会‘关闸’,限制资金流出,届时会选择牺牲香港。”大和资本经济研究副主管赖志文说。

  作为热钱集散地,香港市场的风险视乎全球和国内经济环境,瞬息万变。

  金管局在其定期发布的报告中多次警示,美联储已决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加上逐渐减少购买资产及利率正常化的速度和规模仍不明朗,可能加剧香港的资金流波动及资金流向逆转的风险。2012年四季度大量港元流入及2013年5、6月的流出压力,均表明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对本地风险偏好及资金流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陶冬认为,中国政府已加紧监管理财产品,但目前的担保借贷相对于香港银行体系,规模已经不小,如出现“黑天鹅”(即小概率)事件,将对香港银行造成很大冲击。一名香港外资券商的经济学家表示,“金管局只能是警告,但也没什么办法,毕竟这是交易对手间的风险。”

  金管局3月28日晚虽澄清指难以一刀切地收紧对特定地区的企业贷款批核标准。但财新记者从接近人士处获悉,金管局在最近一次人事改革中,专设了监督内地贷款审批的部门,加强相关风险防范,与其过往半年来的监管重点相一致。金管局还在半年报告中指出,为防止融资风险进一步积累,金管局推出稳定资金要求并于今年1月生效。根据有关要求,整体贷款增长20%或以上的认可机构需要受到本地流动性限制,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资金。

  “没人知道从事利差交易的资金到底有多少是信贷来的或加过杠杆的,5年来金管局一直苦苦规劝银行管控好风险,但香港银行自欺欺人,认为贸易融资的客户都是优质客户,没有问题。”熟悉香港银行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说到。

  但穆迪高级银行业分析师徐嵩宜并没有那么悲观。他向财新记者指出,香港银行在贷款审查上相对审慎,内地企业贷款也并非全部流入内地,用途包括企业在海外的兼并收购,部分贷款风险也透过担保转嫁给了为企业担保的内地银行。“接触的香港银行表示,他们贷款的中国企业信用评级很高,没有涉及地方债,也不会集中高风险产业。香港银行海外贷款部分,有担保的比例在23%到44%,如是内地企业的贷款,这一比例还要更高。”

  徐嵩宜续指,一旦这些内地企业违约,银行可向内地担保行索要赔偿,且其中涉及的担保行多是五大行以及中信、招商等股份制银行,采用城商行担保的比例相对小。他坦言,虚报贸易融资的现象在香港多少存在,与本地银行接洽时有探讨这一问题,很多银行都表示在贸易融资的审查上会非常谨慎。“穆迪会依然持保守态度,关注潜在的风险。”

  徐嵩宜分析指,香港银行国内贷款业务走强包括三个因素:一是人民币走强;二是香港银行融资成本相对低,借外币便宜,可以减小企业的利息成本;三是内地企业跨国投资在增多。“我们预计今年香港银行境外用途的贷款及贸易融资的增长比例仍将快过本地,香港银行的经营策略也会继续增多对内地企业的融资。”■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