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2

《经济学人》:机器人时代来临

2014-04-03
来源:香港商报

  《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认为,随着芯片、数字传感器和宽带通讯能力的指数加倍增长,机器人发展将实现质的突破,并改变人们对科技的认识。

  机器人性能获改善

  文章称,随着汽车、电话和飞机时代在爵士年代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以文学形象诞生于世,20世纪初的作家和制片人用它探索对科技的希望和恐惧。但机器人从文学作品和电影屏幕走到现实世界却令人略感失望。它们能做人类自己不能做或不太想做的一些事情,前者如探索火星,后者如拆除炸弹、吸尘扫地等。它们在一小部分制造业中十分有用。然而可靠的机器人——尤其是用于工地安全升降机以外领域的机器人难以制造,而且它们仍然很傻。因此虽然它们令人们着迷,但尚未对世界造成多大影响。

  这样的情形似乎将发生改变。计算机芯片、数字传感器和宽带通讯能力指数倍增长改善了机器人的性能,一如它们提升了其它各种产品的性能。

  无人机或处领先地位

  而且正如本期专题报道所示,在上述过程中还有其它3个因素发挥作用。一是机器人研发变得越来越容易。新共同标准使得好想法能够方便地从一个机器人平台移植到另一平台。技术的积累意味着建造这样的平台成本要低很多。

  第二个因素是机器人投资兴盛。2013年业界最大新闻是谷歌收购8家有前途的机器人创业公司。谷歌表示机器人项目将展现惊人的可能性。亚马逊也对机器人寄予厚望,使自己的仓库自动化并利用无人机配送。在韩国和其它国家,各公司纷纷把机器人技术移植到制造业新领域并觊觎着服务业。

  第三个因素是想象力。在过去几年里,聪明的公司已设法让机器人负责场务和照明拍电影,以及在太阳能工厂安装电池面板。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如果机器人具备高精度、迅速反应或自主运动等属性将成为有利可图的业务,最终一些人将创造出大市场。航空机器人即无人机也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终极目标:代替人类?

  文章说,当今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或将因机器人的涌现而萎缩。人类是寻找新方法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还是被迫享受休镕呢?这是经济学家很担忧的问题。

  机器人并非只是让公众单调的环境充满活力,它们还能和主人在一起满足其各种需求。机器人越普及,人们就越能探讨最早在小说中提出的问题。有必要总是让拥有恻隐之心但又残忍无度的人打仗吗?如果一个人最后感受到的温暖是机器给予的也无所谓吗?如果大部分或所有人类劳动成为多余,人类的努力有何尊严?

  文章最后称,公司、政府和人们发现难以抽象地讨论技术变革的终极目标。像导演《我,机器人》的阿西莫夫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更容易问出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像人之类的问题——也就是你能盯着机器人看的时候。

  就像宇航员在太空凝视地球家园一样,机器人不仅可以做工和陪伴人类,而且给人类提供了新视角——尤其是当人们注视机器人时发现它们也回眸一笑,有朝一日它们将慢慢理解。

[责任编辑:朱劍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