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林兆华:先锋不少 创新戏剧仍匮乏

2014-04-04
来源:北京商报 姜琳琳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 林兆华

  人艺走出的导演,也是人艺出走的副院长,林兆华的戏剧邀请展将在4月底拉开帷幕。尽管当下观众对戏剧诉求多样,但在一个尚需娱乐和解压、再现生活与铺陈情调的时代语境下,单纯谈论一出戏剧作品对文学本体的呈现、舞台艺术的追求、观念的突破,难免显得曲高和寡。

  赚到钱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戏剧,没有赚到钱的也不乏意义重大的艺术创作。“我尽量不赔钱。”尽管有所顾虑,但林兆华还是固执地想把这四部戏推出来,在邀请展上呈现给观众,不需评价,好戏自己会说话。

  黯然逆行到强势回归

  至今说起本该在2013年底登场的第三届邀请展,媒体还是习惯用迟到而非缺席,也许其中本就带着对邀请展的一份希冀。如果说2013年戏剧圈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新闻”,那大概就是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的邀请展的失约。在此之前,一年提问一年回答。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从2011年的“戏剧是什么?”到2012年的“戏剧是游戏”。当确定了这样的答案,被人们称为“大导”的林兆华紧随而来的追问是,“中国还有戏剧吗,我们还需要戏剧吗”?

  市场只习惯用票房来考量,但在林兆华身上却呈现出难以化解的矛盾,“有人说我很成功,导了那么多戏,给剧院排的戏几乎都赚钱了,《窝头会馆》、《茶馆》、《风月无边》都一票难求,但我导的很多戏也没人看,你说这是成功还是失败?票房不是衡量戏剧的标准,但是我们现在有的时候不能不屈服于票房。人们一般喜欢约定俗成的、习惯的东西,应该告诉观众,戏剧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可以用来创造”。

  此次亮相邀请展的三部外国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英国当代知名戏剧导演凯蒂·米歇尔携手德国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将带来全新的《朱莉小姐》。作为经典文本,斯特林堡的《朱莉小姐》拥有众多演出版本,而此次的版本就像一部在实时拍摄的电影,将戏剧的“在现场”特点另类解读到极致。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将率领波兰国宝级剧院——华沙话剧院,带来一出《假面·玛丽莲》。由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和萨尔茨堡艺术节联合出品的《耶德曼》,将为观众讲述一则深刻的现代寓言,“耶德曼”一词在剧中是男富翁的名字,但在德语中则为“每个人”的代词,无疑具有普世意义。波兰的《假面·玛丽莲》被称为“完美揭开性感美人假面之作”,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直捣女神灵魂之牢笼,利用舞台与影像投射,交叠出不同的时空,层层剥开包裹人格的虚实相。

  经典重构抗拒单一

  戏剧只有一种风格,这在与林兆华戏剧中心接洽的国际剧团眼中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年邀请展的《朱莉小姐》、《耶德曼》在西方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文本,不断被演、不断改演,不断推出不同的版本。

  “经典是有不同解读的,一个剧院如果只有一种戏剧风格难道还该褒扬吗?”林兆华说。从导演的状态,他渴望每部戏都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戏剧工作室成立后,第一部戏就是《哈姆雷特》。他在哈姆雷特身上寻找新的、能对他产生极大冲击力的东西。他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同时也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困惑,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的说明书上,林兆华写下几行“导演的话”:“哈姆雷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是或者不是,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传统不是不好。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虚伪的,没有一个实干的态度。我们的传统在哪里?并不知道我们所说的传统是人家的,这是可悲的。而且坚持所谓传统的这种叫嚣,因为领导爱听,有些人就把这些东西作为包袱,是谁也不能超越的,这怎么可能呢?”林兆华说。

  风格一路延续。今年邀请展上,林兆华的新作《雷雨2014》,更是一次颠覆经典的尝试。剧中,濮存昕将告别饰演多年的周萍一角,挑战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全剧采用倒叙结构,从幕尾的枪声过后叙述,以周朴园回溯,向或死去或还在的剧中人灵魂忏悔,并大刀阔斧将原剧本中的重要角色四凤、周萍等统统删去。濮存昕说:“往常我们看经典剧目都是看到它壮硕的主干和正面茂盛的绿叶,可是背面或旁枝末节仍然枝叶茂盛。我们这次要做的《雷雨》,就是将同样动人的侧面‘枝叶’展现出来。”

  先锋的标签别随便贴

  欣然接受采访,但大导习惯“戗槎”。“别让我说别人,我不评价别人的戏,别让我说市场,我真没研究市场。”他的谈话大多是同样的内容,听多了看多了,仿佛那些问题已经摆在那里很久没人管,重复再说的意义何在?“我就是想把好戏摆出来给大家看,我们能看到的好东西太少了。”

  和那些曾经与他一道共同扯起先锋实验戏剧大旗却早已各奔商业戏剧前程的同仁们不一样,林兆华几乎从来不拿“先锋”或“实验”当自己作品的商业标签,“不是不喜欢被称做‘先锋’,而是我不喜欢‘被先锋’。每年我都会被国外的戏剧节、同仁们邀请,我有机会看到更多样态、更深刻表达的戏剧”。林兆华认为自己的作品充其量还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现实解读,“‘先锋’这两个字,重了”。

  艺术个性不能受到任何意识形态和金钱的捆绑。从他的一系列作品看,他的每一部作品不仅在时刻否定着同行,也同时在否定着自己之前的创作。林兆华不喜欢当众剖析自己的创作初衷,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超越”。正因为这种始终不满足、不重复的精神,使得林兆华赢得了整个戏剧界的尊重,也赢得了“大导”的称号。

  敢于抛开过去、抛开自我曾经的成就,打破空间与一切规则束缚,打破金钱和资源的制约,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艺术创作自由和突破。“先锋,尤其实验戏剧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并不排斥传统的戏剧。我认为,戏剧的演出都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连量变都没有,所以说戏剧跟戏剧环境自身有关系,跟总体文化也有关系,这真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