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港憂危機 須著力重拾競爭

2014-04-04
来源:香港商報

  對香港競爭力弱化的擔憂近來甚囂塵上,就在自信不足、悲觀情緒瀰漫之際,李克強總理適時大派「定心丸」,言明「中央對港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中央政府會繼續支持香港。凡是有利於香港繁榮的,中央都會去做,過去是這樣,今后還會是這樣。」總理此番話無疑大大提振了信心,不過中央政府更冀本港專注自身發展,不被其他干擾影響。香港各界亦應深思,切勿辜負厚望,令「近水樓台」的優勢漸成「鏡花水月」。

  總理寄語冀港發奮

  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一國兩制」時,不再重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字眼,令人浮想聯翩,有猜測香港前景「弱化」、香港經濟「凍過水」,甚至有港媒幸災樂禍,乘機挑撥中央與香港關系,落井下石。

  就在此際,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針對本報記者關於「香港競爭優勢與未來前景」的提問,給出了懇切的回答。在離場時,面對香港記者連珠發問,他的答覆重點亦是圍繞香港的繁榮穩定。總理言簡意賅、擲地有聲的話語,一方面對香港給予了肯定,希望提振港人自信心,另一方面則點出了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之路,當中不無提醒之意。

  李克強說,「這幾年,世界經濟跌宕起伏,在嚴峻复雜的環境下,香港能夠站穩腳跟,保住繁榮,本身就表明香港有經濟競爭力。」總理以開闊的全球視野,赞揚本港面對嚴峻的外圍形勢,面對經濟下行的風險和困難,保持清醒估計及充分認識并為之做好應對,取得了不俗成就。事實上,在全球宏觀經濟疲弱和周邊國家與地區迅速發展雙重影響下,香港的確不再像過去那樣一枝獨秀,面臨更多更大挑戰,對經濟前景忐忑不安實屬正常。李克強言下之意即勉勵港人要認清自己的現實,不要過分悲觀。

  他并指出香港未來應走之路,「中央對港澳的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中央政府也會繼續支持香港,保持并且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內地在進一步擴大開放服務業,香港在這方面是有專業優勢的,近水樓台可以先得月,我相信香港同胞歷來是有著敢拚能贏的精神,會在未來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保持繁榮。」總理的判斷和結論,點出了關鍵所在:政策與形勢都已明了,能否抓緊這一歷史性機遇,就要看香港自身的努力了。

  近水樓台已先得月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引擎,香港不僅擁有天時地利,更擁有他人羨慕的優惠政策。回歸17年來香港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整體保持較好的發展,除本港自身優勢外,中央政府的巨大政策傾斜和照顧更為重要,這亦是公認的事實。

  在去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便承諾,「凡是有利於港澳同胞福祉增加、內地和港澳合作深化、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的事,中央政府都會盡心盡力地去做。」連續兩年,總理對香港的高度關注與支持絕非偶然,顯示了中央政府對港政策的長期延續:香港與祖國休戚相關,無論遇到什麼情况,祖國始終是香港克服困難和挑戰、保持繁榮穩定的堅強后盾;香港有國家作靠山,應該無懼風雨。這也是香港保持信心的最大保障。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對香港經濟的關注歷來有之。2011年8月,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到訪香港,便送出「挺港36條」大禮包,核心內容:大幅提升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開放水平;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支持香港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發揮香港在粵港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等。「36條」內容具體而詳盡,只要本港積極善用,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地位并非難事。

  港應反思「好自為之」

  尽管總理政府工作報告談論港澳事務篇幅減少,但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卻有詳盡發言,多番提醒香港要提升自身競爭力,比港人更具危機感。其后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亦指出,十八大后國家的政經體制均將大變,望港人莫不斷爭拗,而要更注意掌握機遇。許多地區已受益於中國發展,香港若不珍惜機遇將被追趕,對此港人實應更多關注和研究。

  張德江對香港總體形勢感到憂慮,認為內外挑戰多,深層矛盾未解,也欠缺長遠發展謀劃,且傳統產業優勢減弱而新增長點未形成。他并提醒香港要增強信心及進取心,著實提升競爭力,不要怕上海自貿區帶來的競爭,「光擔心沒用」,要「好自為之」。在兩地經貿合作上,張德江認為中央力挺香港卻好事多磨,故要港澳辦領頭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承受力問題。香港還要把中央支持與提升本身競爭力有機結合,抓緊內地發展機遇,找到適合定位。

  顯然,中央已看出了香港正面對嚴重問題,故要出言警醒。近來香港內耗持續,分散精力不說,更令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忽視危機。中央支持及提升競爭力結合,表明中央支持力度已近飽和,本港借兩地合作來代替自身發展的做法已無以為繼,今后必須減少對內地的依賴,而要更多依託培育內生增長動力。不過,依照李克強所說,內地深化改革是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點出了內地對香港發展的空間意義,港人的眼光應更務實及長遠。

  日前李嘉誠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指香港像個「寵壞的孩子」,而先天不足條件不如香港的新加坡,發展表現卓越,比本港更勝一籌。此話確是一針見血的肺腑之言,值得港人認真反思。

  香港商報記者顧安安


[责任编辑:鄭嬋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