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PX毒性关乎科学 PX项目在于信任

2014-04-08
来源:天津广播网

  广东茂名PX事件发生后,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现“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中,将对PX的描述由原来的“低毒”修改为了“剧毒”。经过调查发现,是一位网友在茂名PX事件发生后,进行了这一改动。于是,一场修改、改正、再修改、再改正的“词条保卫战”在部分网友与清华学生之间展开。最终,百度百科的PX词条被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描述上。发起并坚持“剧毒”描述的网友,在与学生们沟通之后也不再继续修改词条。

  一场网络拉锯战由于牵扯了PX而备受社会关注。PX,中文学名对二甲苯,一种液态存在、无色透明、气味芬芳的芳烃类化合物。从2007年的厦门,到2011年的大连,2012年的宁波,再到最近的广东茂名,这种化合物一直处在过街老鼠的境地。所以清华学生的词条保卫战自然被看做为PX正名的举动。

  从国际标准看,PX不算危险化学品,也没有证据表明其致癌,清华学生对词条解释的一再修改,是对科学的一种捍卫。毕竟,不管如何看待PX项目,科学常识必须予以尊重。但为PX正名是否等同于为PX项目正名呢?如果这样说,恐怕有偷换概念之嫌。比如在生产对二甲苯的过程中会产生邻二甲苯和苯,它们的毒性要高于对二甲苯,而且PX本身也易燃。可有一点无法回避,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工行业,穿的衣服使用的物品很多以PX为原料制成,有污染就不生产显然行不通。日韩是中国PX的主要进口国,釜山PX装置离市中心4公里,横滨的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路。这些PX项目能与公众和谐共处,得益于成熟严格的环境管控制度。化工企业一方面不惜重金,最大限度消除污染和其他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尽可能信息透明,消除民众的不安全感。

  PX是一种化合物,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谁也改变不了它“低毒”的特点。但PX项目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环境风险意识与管控水平的差异,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舆论可以批评公众中普遍存在的“邻避效应”,所谓“有了利益惠及大众,一旦污染谁离得近谁承担,所以不许建在我家附近”,这种观念是狭隘的,但不能忽视要求安全这部分诉求的正当性。化工项目建在公众家门口,但从规划到开工,不跟公众说一个字,或者说也是寥寥数语,报喜不报忧,公众自然接受度低。加上环境污染事件多发,环境执法备受诟病的现状,公众担心管理出现疏忽怎么办。

  别看PX项目之争这么多年,公众中了解PX究竟为何物的人依然不多,清华学生以自己的坚持进行了一场科普活动。但知道了PX是怎么回事的公众要接受PX项目,还需要一种东西,就是政府、企业以积极的姿态对待环境问题。

[责任编辑:朱劍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