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胡耀邦逝世25周年前夕 胡锦涛参观其故居

2014-04-15
来源:腾讯新闻 新华网

  

  据媒体报道,4月11日上午,在已故中共领导人胡耀邦逝世25周年(4月15日)前夕,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前往湖南浏阳中和镇胡耀邦故居,逗留一小时,期间向胡耀邦铜像鞠躬致敬。胡锦涛和胡耀邦都曾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他们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正好相距二十年。到访胡耀邦故居是胡锦涛卸任后低调湖南之行的其中一站,却广受各界关注,引发各种解读。

  胡锦涛与胡耀邦之间二三事

  历史图片:1986年2月,胡耀邦(前左)在贵州考察时与当地群众交谈。前中为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来源:人民网)

  在今年到访胡耀邦湖南故居前,1993年时任中央委员和2005年已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胡锦涛,曾先后两次到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墓悼念。2010年,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管主办的《红广角》杂志,曾刊发文章《胡锦涛和胡耀邦两位总书记间佳话》,讲述了二人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两人交集可追溯到1984年

  公开报道显示,两人最早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984年。这一年,胡耀邦倡导中日青年友好交流,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之后,3000名日本青年在天安门广场兴高采烈地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大庆,参观了名胜古迹。当时具体承办迎接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的负责人,正是胡锦涛。

  同年4月,时任共青团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随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湖北恩施州考察,留下的一张票据在日后传为佳话。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参加湖北代表讨论时,一名人大代表将这张小小的粉红色票据带到会场,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当年,胡耀邦一行在当地吃过午饭后,随行工作人员执意要交生活费,被当地拒绝。胡锦涛当时对当地官员说:“中央领导同志到地方考察工作,一定要按当地生活标准交纳生活费。你们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更应该交。”

  打破禁忌称“胡耀邦总书记”

  《红广角》杂志的文章称,1993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到江西共青城视察,在胡耀邦陵园墓前肃立良久。当时前往耀邦陵园吊唁的中央或地方党政干部,都没有也不敢称胡耀邦为“总书记”,而胡锦涛则称“胡耀邦总书记”,大家都非常吃惊。胡锦涛则意味深长地说:“我虽离开团的岗位也有多年,但我的心和你们是连在一起的。”

  1998年5月,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中宣部和中央党校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座谈会,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非常引人注目,反映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在此之前,人们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从来不会提及这一讨论的作者、过程。

  隆重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

  对于胡耀邦的诞辰纪念,胡锦涛亦有过“开创先例”的行动。2005年11月18日,中央隆重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新华社播发的大会通稿称:“胡耀邦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是年春节,胡锦涛一大早跨过中南海直通胡耀邦家的边门,向胡夫人李昭拜年。

  在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几年时间里,胡耀邦曾多次深入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西北、西南地区考察调研,提出了开发我国西部的战略构想。其中一个考察省份就就包括胡锦涛任省委书记的贵州省。1986年4月,胡耀邦在贵州视察,有老照片记录了胡锦涛陪同胡耀邦在贵州各地考察的情景,其中一张在黄果树瀑布前的留影,胡耀邦居中,胡锦涛居右二,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温家宝居右一。

  不过,虽然胡锦涛与胡耀邦有过不少交集,但局限于上下级、同事层面。据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在《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一书中受访时回忆:“我没有带着锦涛同志去见我父亲……锦涛同志的进步不是凭我们的个人关系,也不是凭亲朋好友提拔上来的。”

相关链接:

  满妹回忆父亲胡耀邦

  父亲在沉默了两年之后,永远地沉默了。

  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像平时那样的快捷和出人意料,以至于在他生病期间,我没有机会为他做上一件事,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甚至没能最后见上他一面……

  无可挽回的终生遗憾,不断地啮噬着我的心;情不自禁的思绪,像不能平静的海浪不断涌起;无奈的内疚一遍又一遍地责问着自己:我还能为他做点什么?

  父亲远行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即使作为血脉相承的女儿,我对他的了解也实在是太少,太少。回过头去细细翻检父亲的一生,希望能够搜集到与他有关的一切,哪怕是报章文件中的只言片语。许久许久,他的真正完整的形象,才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地勾画出来。

  我想,应该把对父亲的了解和深深印刻在自己心底的往事,和着泪水写成文字,为父亲诞辰90周年献上一份女儿的祭奠和思念。

  记得早在1982年,父亲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上就说过:“我们在这段时间的功过是非,已经载入了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录,印在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心坎之中。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坚信历史是客观的、公正的……”

  历历往事,皆成史话:一生功过,任人评说。

  父亲的沉默是从辞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时开始的。1987年1月16日,当人们从父亲突然辞职引起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后,许多老朋友、老同事、老部下纷纷打电话、捎口信,想到家里来看望他。可他让家人一一婉言谢绝了,十几个月里,他足不出户,终日不语,默默翻阅了自己从1977年再度复出以来的全部讲话、文章和批示,反思自己十几年间在领导岗位上的功过是非,然后开始再次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那些日子,父亲除了读书思考,总是长久地沉默着,独对晨曦和落日。有时我们怂恿孩子们去找他玩一种叫做“宾构(Bingo)”的扑克牌游戏,可是玩着玩着,他又会走神儿,或者突然把牌一推,说:“没意思!”然后转身走开。父亲原本是个思维敏捷活跃、生性热情开朗的人,沉默不是他的性格。然而,此时沉默却成了一种无奈的必需,一种对个性的顽强抵抗,一种无可选择的存在方式。我知道,作为辞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沉默就是他对党的忠诚,对大局的顾全,对安定团结的贡献。

  通过父亲坚定的沉默,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政治家常常是孤独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他必须用纪律和意志关闭自己的心扉,有时甚至不得不把自己整个封闭起来。

  有一天,我和父亲闲聊时说:你几年前建议离退休干部休息后,写写回忆录、练练书法或绘画,还可以学点儿养生之道。我看报纸上也讲了四点:发泄;倾诉;换环境;或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像什么写诗啦,绘画啦。

  不知道父亲是否听进了我的意见,不久后他写了一首词《戏赠(于)光远同志调寄渔家傲》,幽默诙谐地调侃了教条主义:

  科学真理真难求,你添醋来我加油,论战也带核弹头。核弹头,你算学术第几流?

  是非面前争自由,你骑马来我骑牛,酸甜苦涩任去留。任去留,浊酒一杯信天游。

  而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写给研究《离骚》的文怀沙先生的那首古风格调的诗,既显示出正在学习作诗的父亲的才情,又可能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闭户惊叶落,心悲秋早零……

[责任编辑:李曉尚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