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非洲消费升级将带来新投资机会

2014-05-09
来源:

  5月5日,李克强在非盟总部发表演讲,称中方将积极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推动能源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非洲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中非产业战略对接。

  2013年,中国对非投资存量突破250亿美元,2500多家中国在非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有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而非洲也已成为继亚洲之后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据了解,目前中国在非投资合作的领域已从传统的农业、采矿、建筑等逐步拓展到资源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金融、商贸物流、地产等领域。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部主管合伙人黄耀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这种趋势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非洲主要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中企在非的资源及基建类投资可享优惠政策在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基建工程公司在非洲的投资方式与力度。

  消费升级引领新投资方向

  黄耀和称,早在二三十年前,凭借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中国政策性银行向非洲主要国家提供优惠贷款,中国很多的大型国企在非洲多国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已经参与了非洲很多国家的投资建设项目,获得投资或工程合同,并同时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随着美、日等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开发非洲市场,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更容易获得来自各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在这种全球竞相进入非洲市场的格局下,中企可获的优惠政策相对以前也相应减少了。同时,非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南非、安哥拉等近来开始普遍聘用咨询公司来设计竞标过程,以完全公开的方式开展全球性竞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中企在非的资源及基建类投资的难度。

  黄耀和指出,中国在非洲为资源类项目所配套建设的港口、铁路等基建项目已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伴随着当地居民财富提升的是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即增加了对以房地产、汽车为主的大宗消费品的需求,因而也产生了更多消费品领域的投资机会。

  海外并购民企崛起

  “前几年,民企坊间流行一句话,‘之前你LP(Limited Partner)了,现在你outbound了吗?’这句话道出了从2008年开始的海外投资主体的变化,即民企由当时非常流行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出资者身份演变为步出国门进行并购的国际买家,自此,民企海外并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活跃。2013年,从交易金额来看,国企约占80%左右,民企约占20%左右;但从交易的完成数量来看,这个比例刚好相反。”黄耀和表示。

  对于在非洲进行投资收购的中国企业,黄耀和介绍称,不仅有大型国企,还有许多中国民企参与,譬如有许多中国投资者与中国国内大学合作,在非洲当地开办各种专业培训机构,进行人才交流。

  黄耀和称,赴海外收购的中企大多在国内有过收购经验,因此对整个收购的程序较为清楚,譬如交易结构的设计、尽职调查等专业程序的必要性也相对清楚。但很多民企赴海外收购时,往往面临着业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等问题,而这对于成功收购后能否发挥预期的协同效应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很多中国人喜欢收购后、在没有经过海外团队考核以及业务整合评估的情况下,就以直接控制的方式管理被收购公司,即什么都要‘听我的’,外国人自然吃不消。但‘管’其实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放权式监管,又如双方员工交换轮岗的文化融合式管理。收购前应明确好收购后的权责划分,必要时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设计人力整合方案,从而保证‘人和’以及‘统战力’的实现,确保收购的完美收官。”黄耀和谈道。

  “此外,由于竞争格局的改变,中企在赴海外投资并购时应学会立体式思考。在条款上和估值模型上将协同效应纳入考虑范围,在价值观上理解对方公司,从而更好地完成整个谈判和投资过程。”黄耀和补充道。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