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熱錢雖暫走 長錢戀亞洲

2014-05-14
来源:香港商報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內地要穩增長,印度及印尼等新興國則力保不跌入長期滯脹,但環觀印尼及印度股市今年分別升逾一成及半成,比起英國及法國只升1%及3%,足足拋離一條街,今年投資者似乎不再懼怕新興走資潮。

  筆者對亞洲走資危機一向悲觀。近年先進大國受惠於息差擴闊(收緊貨幣政策)而吸引資金流入,期待已久的以通脹谷消費模式或能實現。久而久之,資金重回經濟強國或終令新興奇迹暫時告一段落。往時西弱東強炒起一眾新興地區資產價格,時下形勢逆轉,兩區息差拉闊令歐美大國重見光明路,解釋了為何筆者一直看淡亞洲經濟前景。

  然而,資金分兩類,一是熱錢,二為長線資金,前者易受經濟周期影響,起伏較大;后者則着重長期發展,并通過不同形式如購買資產(有形或無形)、開辦企業或通過收購合併來進行。因今回主要討論未來新興亞洲經濟發展大方向,故以后者作研究對象較為合適。

  走資潮未動搖長線資金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報告,十多年來,外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額(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早年向上,但2011年起見頂回落,似乎隨着美國緩步復蘇以至炒收水,外國投資者投資於亞洲的興趣亦逐漸退卻(見圖一)。但細心看看,近年全球FDI都錄得頗急跌勢,雖然仍未跌至2009年低位近1.2至1.3兆美元,但與2007年高位近2兆美元相差甚遠。相反,投資於亞洲及新興市場的長線資金在2008年金融海嘯后反覆向上,情况與上文大相逕庭。在此見到,雖然近年新興概念開始降溫,但其走資問題或只屬短暫,主因是走資潮暫時仍未動搖到長線資金投資於亞洲及新興地區的信心。

  自1990年代新興國崛起后,由歐美主宰的貿易樞紐已發展至極至,取而代之就是區域性的貿易發展。以東歐為例,2013年底同區貿易占比(占區內全球貿易額)由1998年29.8%上升至2011年的34.9%,亞洲區更由44.9%增至52.9%。當兩地貿易關系發展得愈緊密,旅游及金融等產業的業務來往亦會加強,最后由資金及貿易帶來的經濟繁榮將可成為長遠發展的基石。

  前景樂觀還須提升技術

  圖二見到,在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上,由2000至2012年底東協與「中日韓」的貿易與FDI額呈統計顯著的正向關系,反映貿易興旺確能較易吸引外國資金進駐,反之亦然。在區域貿易日漸蓬勃下,亞洲國家的資金來源已不如以往單靠外國投資者,反而與鄰國建立緊密的貿易關系將成為亞洲地區未來經濟的增長引擎。這意味着若果另一波金融海嘯重來,亦未必會對亞洲及新興經濟體造成嚴重的長期資金撤走問題。

  然而,長遠而言,這種發展模式真的沒有問題嗎?不少研究文章已指出,新興地區的生產技術仍然落后,先進國家在亞洲的投資以高科技為主。亞洲開發銀行報告亦顯示,部分發展較成熟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及澳洲等FDI仍主要來自亞洲以外地方;相反,發展較落后如印尼及泰國等則十分倚賴亞洲地區,占總額八成以上,可見一個地區之經濟能否更上一層樓,跟外資的來源地亦有一定關系(見圖三)。試想想若非日本企業於近十多年投入大量資金在印度的信息及科技產業發展上,現時印度何以能夠成為各大金融及科技機構的后援中心,而不僅是世界的另一工廠?

  總括而言,雖然近年亞洲股市十分動蕩,但似乎未影響到長線資金投資在亞洲區的意欲,當中亞洲各國的貿易關系日漸緊密更是未來區內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不過,有利亦有弊,當亞洲區的產業技術仍未發展至世界級水平,過於倚重區內資金亦只會呈現邊際遞減效應,令經濟發展原地踏步,此乃現時亞洲新興經濟體面臨的一大困境。亞洲經濟要稱霸世界,前景是樂觀的,但似乎還須提升技術。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