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艺术品身份证难破鉴定难题

2014-05-23
来源:北京商报 卢扬

高新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品“身份证”的制作过程中

  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于本周以22.2亿元的总成交额圆满落槌。然而,就在今年嘉德举槌前,18件带有“身份证”的艺术品就已经早早引来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这18件当代画作的“身份证”,均由艺术家本人和雅昌艺术品鉴定中心共同提供。这张小“身份证”能否为艺术品保真发挥大作用?

  高科技融入

  艺术品DNA采集

  据了解,此次由艺术家本人和雅昌艺术品鉴定中心提供的18件当代艺术品,是在经过画家本人鉴定之后,由雅昌艺术品鉴定中心的相关负责人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完成对艺术品的系统检测、高清度图像拍摄、DNA数据采集等工作,并最终存入数据库进行备案。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艺术品“身份证”一说在业内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07年,全国首家艺术品登记中心在上海成立,从那时起艺术品“身份证”一词便在业内悄然兴起。琉璃厂古玩艺术品交易网相关负责人金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品“身份证”正在日益密切地与科技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眼鉴”的不足。

  “2010年,我们正式开始对艺术品‘身份’信息采集和‘身份证’制作技术的研发。从最早RFID(即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引入,到特殊荧光等技术的运用,都使得艺术品的惟一性能够得到保障。”金先生进一步强调,尤其以特殊荧光技术为例,它几乎与钞票的水印防伪技术如出一辙,这也杜绝了不法分子在艺术品身份证上“动手脚”的可能。

  “保真”关键

  在于前期鉴定

  一直以来,艺术品如何保真都是阻碍交易市场发展的最大难题。然而,艺术品“身份证”的出现能否让这一行业顽疾得到缓解?对此,买家王先生质疑:“如果从最初的鉴定阶段就出了偏差,那这张贴在赝品身上的‘身份证’就如同废纸一张。”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对此表示,艺术品“身份证”的实际效力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以此次在嘉德春拍上拍的这18件带有“身份证”的拍品为例,其均为当代画作。通过画家本人的亲眼鉴定,再加上科学化的艺术品信息采集,客观来说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保真。这对于那些并不了解艺术品鉴定的买家来说,无疑会增强其落槌时的信心。

  “然而,对于古玩书画板块的拍品来说,由于年代久远,作者早已离世,关键的‘眼鉴’环节也只能由专家来完成,相比起原作者亲自‘眼鉴’而言,前期鉴定的准确度会相应降低。” 季涛如是说。

  “身份证”难成

  保真特效药

  尽管目前能提供艺术品“身份证”服务的机构已经相继出现不少,但真正能够获得买家、市场认可的仍在少数,金先生向北京商报分析,“大家不认可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一方面近两年市场上赝品泛滥日益严重;另一方面,艺术品‘身份证’制作水准参差不齐”。

  金先生介绍,“仅就‘身份证’制作技术而言,我们在前期反复试验历时将近两年。而有的机构为了追赶市场需求而仓促上线,在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使买家对于艺术品‘身份证’这项服务的实际效力产生质疑”。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艺术品“身份证”的意义其实就相当于买家吃了颗“定心丸”,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艺术品保真问题便可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王先生强调:“针对艺术品的造假手段越来越新,作品本身可以造假,作为作品真假的佐证,作品与画家合影也可以造假,坦率地讲,即便艺术品身份证在前期鉴定阶段是真实可信的,一旦后期其制作技术的革新跟不上,依然会给不法分子留有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