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产险业首轮“偿二代”公测结果出炉。经过两年多框架论证的偿二代(C-ROSS,中国保险业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建设)首次揭开产险业方案的神秘面纱,让行业更具象了解未来监管体系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计算标准。
在现有监管标准下,即偿一代,63家产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100%。其中25家产险公司充足率超过400%,17家充足率处于150%-200%之间。
而偿二代标准测试版结果则为:6家在100%-150%之间,14家超过400%,除个别公司因计算误差较大出现低于100%的现象外,其余较平均在150%-400%之间。透露结果的知情人士强调:“测试时间紧张,结果有误差,仅供参考。”
从产险行业整体来看,首轮偿二代标准测试后实际资本增加656亿,最低资本要求提高了212亿,两者相冲抵后,未来监管体系下仍将向行业释放超过440亿的资本容量。
上述定量标准属于偿二代体系第一支柱的要求,相较现有标准更加细化、复杂和科学,但在监管层计划中,未来监管新增并需要着力研究难以量化的风险评价和更多方位的信息披露方案。
行业存在的销售误导、理赔难以及投资收益长期偏低的深层原因,是由于严苛的费率、条款、准入门槛管制以及难以精准识别并区分风险。
偿二代的设计试图打破现有以规模为导向的监管模式,利用政策和经济双杠杆激励公司提高风控能力。28日是中国精算师协会换届,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当选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并主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偿二代研讨会。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会上指出,今年重要工作是市场化改革,其中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以及分红险、万能险的预定利率改革都希望尽快落地。而这些“放开前端”的改革其成功推行都需要偿二代提供“管住后端”的保障。
寿险标准提上议程
在研讨会上,保监会人士还透露了6月份的偿二代工作进度。除了将产险公司的一支柱技术标准收集齐公司基础数据做一次集中校准测试外,寿险业务负债评估标准的方案比较测试也将开始。
寿险业务负债端评估方案基本采用“最优估计+风险边际”的原则,同时将“寿险四率”(利率、死亡率、费用率、退保率)纳入标准参考范围。
此外,寿险的保险风险、利率风险最低资本的方案也将在近期内展开比较测试。该人士透露,寿险的保险风险将细分为五类,包括死亡风险、长寿风险、疾病风险、费用风险和退保风险。
按照年初的时间表,6月要完成产险偿二代技术标准,拟订新旧标准切换方案,9月则要研制完成寿险偿二代主干技术标准,并开展行业整体测试。预计在12月底,全部技术标准将完成。
根据产险测试结果,可看出偿二代初版标准各家产险公司的充足偿付能力率分布较为分散。“这达到预想结果,公司的风险暴露得到有效分层和体现。”上述人士说。
在这位主导偿二代制定工作的保监会人士看来,该结果也体现出现有监管的一些弊端,例如25家产险公司充足率超过400%,主要是因为新公司业务做不起来,以规模为导向的偿一代下充足率就显得特别高,但并不意味着无风险。“另外也可看出我们在市场准入时,注册资本要求也有些过高了。”该人士坦言。
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分子和分母来看,全产险行业的本轮测试实际资本为2596亿,较偿一代的1940亿,向市场释放了656亿的实际资本量,平均每家增长量超过33%。而分母端的最低资本,测试版的最低资本要求从现在的843亿,提升至1055亿,增长25%。
平安样本:备战偿二代&G-SII
尽管偿二代的设计完全针对中国市场特征,但三支柱的监管理念是与国际接轨的。参与偿二代建设项目组负责人之一、安永亚太区保险业主管合伙人,北美精算师协会会员赵晓(微博)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际保险监督协会(IAIS)要求国际保险业有一个统一标准,其下设的保险核心监管原则对偿付能力最核心要求即为三支柱监管体系。“亚洲市场中,中国台湾、新加坡等都已经转成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计量。”
对平安集团而言,除了偿二代外还有另一个挑战。
为了维护国际金融安全,去年7月G20选出9家保险公司,定位为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G-SII)。平安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及新兴保险市场中唯一入选的保险机构。
“压力比较大,由于没有经验,我们引入专业顾问团来协助G-SII项目的规划。”平安集团总精算师姚波在研讨会上坦言。但他认为,执行G-SII项目将极大提高平安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为平安满足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姚波总结平安现有的应对措施包括:在模型、人员、系统方面提前规划;加强资本负债匹配、优化资产配置方案、合理确定产品结构,同时正在全面评估当前产品、投资策略和再保安排是否符合新监管体系思路。
姚波认为,现有监管体系缺少有效辨别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公司之间风险管理能力差异性比较等,正是偿二代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