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佛印 取佛教禪味來表達美

2014-06-03
来源:香港商报 黃鶯

  佛是祥和的、神聖的,好的佛像印作品能調節人的心態,提升人的境界,從中悟出許多佛道禪心。大凡文人雅客、書畫家都有幾方自己喜愛的佛像印。在中國篆刻史上,以佛像入印,始於清代。趙之謙的佛造像邊款創作,簡明洗練,別開生面,弘一法師的佛像印更空靈簡淡。來楚生是篆刻大家中刻佛像印最有成就者,他的佛像印刻得極為上乘,雖然他的佛像印作品還沒有獨立成系統,但對佛像印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佛印篆刻來源於肖形印

  中國的篆刻藝術源遠流長,安陽殷墟有兩方據考證是中國迄今最早的印章。篆刻藝術歷來就屬於小眾藝術,佛像印認識和欣賞對大眾有一定的難度,它必須具備多方面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因此,佛像印更是小眾藝術里的小眾。就目前來看,全國創作佛像印也沒幾個人,高手更是寥寥。會刻印的印人偶爾刻佛像印,也只是消遣。所以,創作、介紹和推廣佛像印,使更多的人從了解、欣賞佛像印,繼而由佛像印引發對歷史、文化、社會、宗教、藝術的興趣,這也不失為一座小小的橋梁。

  鐵軍書畫院院長蔡鐵軍對佛像印篆刻頗有研究,他向記者介紹,佛印篆刻來源於肖形印,肖形印是起源於春秋而盛行於戰國、兩漢。以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漢代更為盛行,又稱肖形印、象形印、畫印。戰國畫印較為古樸,漢代畫印更為精細。它是印章領域里一個重要門類,因為它特殊的形式與面貌,歷代興盛不竭,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它不僅具備篆刻藝術之美,而且還具備繪畫、雕刻藝術之美。古時候沒有佛像印章,佛像印章是近代才有的,從趙之謙開始,經弘一法師、來楚生等漸臻成熟。

  蔡鐵軍稱,佛像篆刻由於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形成派別之分,將來從事佛像篆刻的愛好者如果多了起來,自然也就有了派別。對於佛像印的收藏價值,他認為,佛像藝術是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像作為佛教文化傳播的載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佛像篆刻是佛像藝術的一部分。來楚生在58歲時刻了一套十八羅漢印,現保存在江蘇寶應寧國寺文物樓,除選一方在專櫃展出供游客欣賞外,其餘均藏於密室。有大德高僧、書畫名家和國際友人參拜,長老方啟密室之門,允之一睹,觀者無不驚叹,視為印界奇珍。

  趙之謙將佛像引入邊款

  上溯佛像印的源流以及發展變化來看,尋找佛像印的源頭應該是自佛教傳入中國后,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代,大量的造像以及石窟的開鑿,由於佛教造像的最初目的是禪修和祈福的,這就是佛造像的最初功用,也是佛像印的源頭。如今大量的佛像印作品出現,一種取佛教禪味,宗教意味來表達一種美學傾向,或是緣於書畫家對佛法禪理之澄明境界的親近,在當代尤其日盛。

  明末清初,產生了許多篆刻流派,篆刻家們在這門古老而又新興的藝術門類中,一門心思在文字造型及篆刻風格上不斷拓展,而淡忘了對印章藝術中肖形印的探索與研究。雖也有不少篆刻家偶爾為之,如田慰祖、趙穆等,但所作皆為秦漢肖形印翻版,基本沒有創造性表現,更不用談佛像印了。

  直到趙之謙將佛像引入邊款,吳昌碩將佛像人物刻入印側,佛像和印章才有了緊密結合的表現形式,而弘一法師則是第一個佛像印的創作者。有人曾認為來楚生是將佛像入印的首創者,其實不然。弘一佛像印大都是在其39歲遁入空門,到1942年過世這一段時間所刻,而來楚生作佛像印是上世紀40年代以后的事了,只不過弘一法師的佛像印相對於來氏的佛像印來說,藝術風格略遜一籌而已。

  弘一法師的佛像印明顯取法押印形式,造型有古印度佛像造型意趣,其風格亦如其書法的平淡、莊嚴、恬靜,缺乏對刀法等進一步的拓展。來楚生的佛像印是有創造性的,他將漢畫像和敦煌壁畫的佛像風格和意趣融入佛像印,所刻佛像印筆觸簡潔、輪廓生動,於厚拙中寓巧思,刀法斑駁蒼茫,線條婉曲飛動,有很明顯的個性風格。

  佛印創作需了解佛教文化

  近十多年來印壇涌現了不少佛像印創作名家,他們對佛像印從取材、刀法、構圖等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大膽創造。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李礪認為,佛像印的創作,首先要對佛文化知識有所了解,要對傳統佛像造型從風格、內容、服飾、姿態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魏晉時期的佛造像與唐代佛造像的不同,藏佛像造型與內地佛像造型的區別,再比如佛祖、達摩、觀音以及十八羅漢等的造型都是有明顯區分的,另外對與佛像有關的法器如蓮台、菩提樹、佛珠、佛光,甚至佛塔等都有所講究。譬如有的佛像印,在佛像旁邊刻了座六層的佛塔,這就與佛文化知識的匱乏有關,在佛教里所有佛塔的層數都是單數的,沒有偶數的佛塔,這犯下常識性的錯誤。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