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海上丝路新启航

2014-06-04
来源:

  ■泛北合作换档提速  广西领跑海上新丝路

  ■千年商都  重塑海上丝路中心城

  ■鲁以青岛为"钥匙"开启海丝"大门"

  ■重振"海丝"的海南坐标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再扬帆

  ■江西古时的瓷器茶叶贸易与丝绸之路

  ■汕头:打造海上丝路桥头堡

  ■云南:中国向西开放"起点站"

  ■义乌:"一带一路"浙江节点

  泛北合作换档提速  广西领跑海上新丝路

  蔡宁(发自南宁)

  广西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通,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这一优势在新时期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使北部湾成为面向东盟的金角,将广西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丝路的新门户、新枢纽。

  曾经创造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广西,在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再次踏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征程。作为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通的省区,既拥有建设"新丝路"枢纽的地理之便,更具备海上合作的港口、产业、商贸、人文等基础,广西无疑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最便捷的陆海大通道。积极参与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广西欲快马加鞭,将昔日辉煌复兴。

  推进海上合作  广西欲建

  "海丝"新门户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北部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金角"。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彭清华日前在第八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致辞时表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大战略,是广西加快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广西将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全面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水平,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新枢纽。"

  他表示,21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纵观世界各地,沿海地区凭借其对外联系便利、物流成本低廉、生产要素集聚的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中心和财富集中地。中国与东盟陆海相连,北部湾将中国和泛北区域国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尊重权属的基础上,共同保护、开发、利用好北部湾这片广阔的海洋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关切。

  北部湾一湾连七国。"北部湾经济合作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打通中国东部沿海和海上东盟的联系通道: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与国防,均对海洋有依赖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认为,北部湾这个节点一天不通,中国与东盟诸国的纵深交往就处于被动局面。

  2006年7月,广西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构想,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盟国家,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项目和重要内容。2014年泛北部湾合作高官会及专家咨询会讨论通过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标志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向务实推进迈出关键性一步,为开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06年以来,广西已成功举办了8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围绕"泛北"区域内各国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一大批合作项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已成为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及促进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海上合作的构想,与泛北部湾合作有着共同的目的,故泛北合作论坛今后将升级为中国与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常设交流合作平台,还将推动泛北合作成为"新海上丝绸之路"先行项目。

  构建五大网络  广西布局新丝路

  在本次泛北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以泛北合作先行、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正逐步从构想变成现实。"广西将构建面向东盟的互联互通海陆大通道,重点构建海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光纤五张网,以港口作为海上互联互通的重点,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港口群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说。

  陈武还透露,广西将探索建立北部湾自由贸易港,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的中心,推动以南宁-新加坡陆路通道的互联互通。同时,广西还将积极参与和推进泛北部湾产业集群建设,并计划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彭清华则建议,泛北各方应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重点在临港工业、制造产业、机械制造、海洋产业、矿业、旅游以及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强合作,创造条件,推广广西钦州中马产业园、马中关丹产业园等两国双园模式,推动双方产业合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谈及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何落地,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说,广西正积极推动"一区一带一廊"(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一带一区一中心"(广西临海产业带、海上合作实验区、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建设,与粤港澳共同携手走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千年商都  重塑海上丝路中心城

  本刊记者 吕原华(发自广州)

  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丝路的发祥地,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海上贸易的记载。在构建新世纪海丝路经济带布局中,广州定位于中心城市,幅射周边,并将坚持文化与经济并举的发展思路。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大手笔,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广东、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的建设中,具有敢于担当和走在前列的使命感。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广州海上贸易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西汉初年,广州就有船队出发,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国湾,抵达印度、斯里兰卡后返航。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古墓博物馆,陈列了一个2000多年前的铜提筒,上面镌刻了一幅生动的海船图,船上不仅有人物、动物形象,还生动地刻画出海船的分隔舱、储物舱等实用功能,说明了当时广州商船,已具备了远洋的能力,这便是海上丝路的发端。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古墓博物馆,还有一捆五枝原枝的非洲象牙,同墓出土的一件与伊朗出土的波斯薛西斯王的类同的银器-银盒,以及保留完好的阿拉伯乳香,这些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海上舶来品。而广州外贸的记载由此一直延续至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广州还遗存着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隋朝南海神庙、唐朝怀圣寺光塔,以及十三行明清时期广州"一口通商"等一大批文物和史迹。

  在广州的东部,还有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庙中保存的一块唐代的石碑,碑文由韩愈撰写,其中有"海事"等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进出口事务、航海技术等的称谓。

  打造新丝路的中心城市

  在构建新世纪海上丝路经济带布局中,广州定位于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并坚持文化与经济并举的发展思路。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有南越王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等6处史迹成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与扬州、蓬莱、漳州在内的9个城市共有45项文化遗产,已一并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成员易西兵表示,申请世遗一旦成功,会对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在话下,对于广州的城市品牌塑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无疑成为广州通往世界的名片。广州目前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一旦申遗成功,就会成为强大的实力支撑。"

  在文化先行的同时,中国加快以周边为基础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广州积极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机制性保障和制度安排。在日前召开的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大会上,促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1+9"系列政策文件同时出台, 广州市"一路一区一圈一带"的建设蓝图浮出水面,广州将抢抓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的重大机遇,研究将南沙龙穴岛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园区。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抓住申报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机遇,加快引进央企总部、港澳企业职能总部及各类后台服务总部等入驻广州。除了保税贸易外,金融开放、行政管理改革、服务业准入以及新型城市化建设都会在南沙试点。

  在加紧自身建设的同时,广州从未忽略走出去的布局。积聚35年来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的经验,近十年来,珠三角三来一补业务向东南亚的转移,已经初见成效。广东在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地建立了多家产业园区,初步形成规模。广州的突出优势是服务业,如:商贸、物流、会展等行业,发展的重点在区位优势与科技创新,力图打造广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布局新的经济辐射圈

  在与东南亚的经贸文化往来日益密切的同时,广州赋予了新时期海上丝路新的延伸。近年来,广州与非洲的贸易往来也自成体系,2012年,广东与非洲贸易进出口4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7%,增速高于同期广东七大主要传统市场。非洲的商机来自于广东与非洲经济的高度互补,即在资源、工业、贸易、市场上的高度互补。其中,民间贸易往来更具广式特色。

  阿晖是广州一家小型船务公司的老板,5年前,因新涉非洲货运业务,他们聘用了一位来自加蓬的青年利比奥,半年后,利比奥因签证到期回国,由于合作顺利,利比奥提出担任公司在加蓬的代理。4年多来,对非洲的货运贸易,已发展成阿晖公司的主营业务。这只是近年来广州与非洲的商贸往来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广州乃至珠三角,因对非贸易,释放了大批因产业升级积压的库存,而非州进口的木材、矿产等,又为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在非洲的许多地方,流传着许多来广州经商致富的故事,因此,吸引了更多的非裔人士来广州淘金,据统计,目前广州在册登记居住的非洲人有10万左右,非法居留的人数也不少于此数,他们集中居住在广州小北、下塘、三元里等地,形成了闻名遐迩广州"小非洲"、"巧克力城"。他们有些人以通过经商、婚姻等方式定居广州,又将生意做回非洲各国。从最初的简单货物贸易,发展到现在双边互利合作,广州人赴非洲旅游、商务活动也日益频繁。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广州在非洲投资建厂、建立产业园,以及更深层次的合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有着2000多年海上贸易的传承,造就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包容互济的特点,也将在非洲书写下海上丝路的新篇章。

  鲁以青岛为"钥匙"开启海丝"大门"

  胡荣国 李智林(发自山东)

  山东要以借港出海,广泛贸易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而青岛则是山东省的知名大港,拥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条件,可以面向韩日、辐射东南亚、路连中亚欧枢纽城市,也因此成为山东开启海丝的"大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山东的齐国就开始启动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纵观历史,山东一直是中国海上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如今,"一路一带"战略一经提出,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战略交汇处的山东半岛有条件成为二者的综合枢纽,目前正在低调谋划如何分享这场"丝绸盛宴"。

  2014年以来,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务锋建议将山东全省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范围。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也公开表示,争取把青岛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借港出海  拓展贸易

  借港出海,广泛贸易,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青岛港已是世界知名大港,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烟台港也是国际知名港口,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潍坊港、东营港等山东半岛沿岸港口之间已有合理分工,形成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

  山东加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优势很多,也是必然之路。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张卫国分析称,历史上山东半岛就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的起点,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方面,山东是当今中国经济总量大省、人口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和海洋经济大省,有足够的经济发展、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同时海洋科技力量和高端人才资源聚集。目前,山东正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刚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新型城镇化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潜力巨大,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如果借势发展,山东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分享"沿路"发展的分工、合作好处,形成陆路和海上双重面向亚欧大陆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1+X"模式启动功能载体

  作为山东经济开放的前沿与龙头城市,青岛无疑是海丝路上备受关注的一站,更有人预言是山东重新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金钥匙"。山东省副省长夏耕曾表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山东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落户在山东,其建设模式为"1+X","1"是青岛,"X"是周边的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城市。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青岛在历史渊源、综合实力、内外开放、海洋优势以及文化优势等方面,拥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条件。

  海陆双向开放桥头堡,即深化与乌鲁木齐、霍尔果斯等西部口岸合作,搭建"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并加快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建设,打造与韩国贸易交往快速通道,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沿海延伸,同时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加快海陆双向衔接。

  构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枢纽,是以青岛自由贸易港区为引擎,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打造国家级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城市,广泛开展对外金融合作。提升发展国际货物贸易、突破发展国际转口贸易、扶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打造"一带一路"综合保障服务基地,就是发挥城市功能完善、综合承载能力突出的优势,整合各种力量,在国际海洋合作、深远海开发、航道安全、综合信息等方面,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服务保障。

  据有关方面透露,目前青岛市已针对启动"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进行前期筹备,加快推动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试点,并成立了海洋优势产业行业协会或战略联盟。

  重振"海丝"的海南坐标

  冀文娴(发自海口)

  海南将定位为21世纪海丝路的"桥头堡"及服务基地,成为海丝路的重要中继港,以及建设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国际旅游岛。在海丝大战略下,海南将更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交流。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争抢一样,欲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省市亦多达八九个。其中,海南挟诸多优势,志在必得。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海南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就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1月9日,省委六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5年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

  其实,在时空纬度上,海南一直是"海丝"的坐标中心。在重振"海丝"的今天,海南仍然瞄准了"桥头堡"的战略地位。

  古"海丝"的咽喉要塞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几乎同时诞生、兴旺,只不过,后者在14世纪后逐渐衰落,前者的世界战略地位至今仍无出其右。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国际航线有两条:东南亚-海南-广州或泉州;海南-厦门-福州-宁波-日本长琦。在"海丝"辉煌的明代,南海各地来的贡船,要进入广州必须迂回海南岛。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往来海口港的外轮多达428艘,几乎囊括了当年香港、新加坡等地之间的所有航运。前些年出水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文物,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存在,告诉人们"海丝"曾经的繁盛,以及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的客观史实。今天,这条黄金航道虽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滨海城市海口和海南其它港口依然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一岛望南海的战略价值

  在空间这个纬度上,有些区位天生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一岛望南海的海南正是如此。海南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中亚、大洋洲之间的航运要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门户。

  毫无疑问,因为美国的回归亚太战略,南海正在成国际地缘政经战略博弈的焦点,甚至有人谓之"亚洲地中海"。所以,南海的开发和南海的主权保护,就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越来越重要,而海南在南海的开发,对中国的核心利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实际是国际贸易之路、国际合作之路。从国际贸易与合作之路来讲,海南可以发挥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作用,甚至比过去发挥得更好。现在,海南现代化的码头、港口都颇具规模,是现代工业的组成部分,而且海南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之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全球三分之一、中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国际贸易都要通过南海。特别三沙市的设立和建设,海南将发蓝色国土的陆海统筹战略、21世纪"海丝"战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国际合作的财富驿站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已经成为海南省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继港,以及正在建设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国际旅游岛,打造服务基地再合适不过。实际上,承担国家管辖南海重任的海南,在南海边海防、海上救助、航线管理、南海资源开发补给、海洋生态保护、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价值已经日益凸显。

  海南省长蒋定之认为,海南要找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南坐标,在对接与服务中,进一步增强海南经济的开放度。这方面,可以做的文章很多。比如,三沙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最前沿,通过完善发展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渔业和油气资源开发,完全有条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服务基地、战略支点;再比如,依托洋浦的港口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洋浦就有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自由港区等等。

  为此,海南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海南将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快建设以海口港、洋浦港为双核的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推动建立海南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的联席会议机制,更好发挥论坛的开放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全面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化琼港澳交流合作,推进琼台交流合作基地建设等。

  历史功勋、战略区位、科学谋划,构成了海南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地位的基石。这既是历史荣誉的回归,也是全新航程的起锚。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再扬帆

  许国玺(发自泉州)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福建得天独厚。福建诸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城市,曾创造过举世闻名的辉煌历史。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就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福建在21世纪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进程中,责无旁贷。

  不完全统计,现聚居于东南亚的2000 多万华侨华人中,祖籍福建的就有800 多万人。而福建在外华侨超过1000 万人,其中85%分布在东盟各国,如晋江、石狮人在菲律宾,福州、福清人在印度尼西亚,安溪、永春人在马来西亚等。此外,东盟全球500 强华人企业中,福建籍占了近200 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华商在东盟各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基础,他们凭借与中国的血脉关系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记者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的德化采访中看到,目前德化的陶瓷传统手工陶瓷制作工艺和现代西洋工艺巧妙结合,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都融入到了一件件精致的陶瓷艺术品中。这些产品,远销到了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美国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多年经营外销的顺美集团负责人郑鹏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公司产值5个多亿,其中80%以上为出口,今年仍保持旺盛的出口势头。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海上女神福建"妈祖"信仰,也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海内外众多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百姓的共同信仰。

  自古以来,福建与世界贸易往来十分密切,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的辉煌历史。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上,福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在论坛上提出了福州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发展构想。杨岳说,福州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10公里,发展海洋经济腹地广袤、得天独厚。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福州开海兴榕、以海强市,经略海洋由来已久。

  如何加快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近日笔者在福建沿线采访时,当地多位官员、学者、专家表示,福建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关键要抓住历史难得的机遇、发挥优势,与世界各国、全球闽籍华侨华人社团和行业协会之间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旅游、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构筑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促进双向投资与贸易,密切人文交流交往。

  江西古时的瓷器茶叶贸易与丝绸之路

  本刊记者 陆丰(发自南昌)

  江西的瓷器与茶叶曾经丝路远销海外,举世闻名。在21世纪的今天,江西也正是海上丝路贸易的内陆延伸重地,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再创辉煌。

  江西是中国古代贸易的重要商品输出地,其出产的瓷器、茶叶举世闻名,远销海外,与那条贯穿欧亚、绵延万里的古代商贸文化大通道有着许多不解之缘,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印记。

  一片瓷花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公元1717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宫坐卧不安,他为一种风靡欧洲宫廷,被誉为"白色黄金"的器物神魂颠倒,这白色黄金就是中国瓷器。为了得到普鲁士帝国的127件中国瓷器,他竟以600名曾与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龙骑兵去交换,那些瓷器的价值相当27000塔里尔(德国旧银币),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古人便在昌南(景德镇)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匠人创制出了一种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于一身的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

  翻开瓷业发展的历史画卷,江西的瓷窑在漫长的瓷贸易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例如江西的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如今在日本的国家文物展览馆及本愿寺中陈列的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已成为传世珍品,这得益于晚唐时期的遗唐使和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将这一珍宝销至日本新罗、百纪、高丽等国。又如白舍窑,主要生产用于外销的民用瓷。据《南丰县志》记载:"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窑,窑数处,望之如山。"在北宋时期民用瓷的外销得益于宋徽宗,其甚爱把玩钧瓷、汝瓷(天青瓷)、官瓷、定瓷、哥瓷,故外销瓷器多数为青白瓷中的民用瓷。故白舍瓷经海上丝绸之路的各口岸远销外番。另外,当时外番由于北宋与西夏、金、辽军事不断而北宋无力为战,只能以白银丝绸瓷器换取和平,以至于使得外番用着精美绝伦的瓷器,却只知契丹人而不知宋人。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贸易带来这一大宗利润终可撑得住这半壁王朝安于一处。

  景德镇瓷器卷走了西方的白银

  1998年,人们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附近发现黑石号沉船,发掘出67000多件瓷器,这些瓷器中除56500件棕褐彩瓷外另有350件白瓷200件青绿瓷200件白釉彩瓷器。明朝时期,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航线的开辟,在永乐年间商船下海将景德镇的瓷器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虽明后期禁海,但也没能完全阻止海上私下贸易,最终不得不又开启了隆庆开海。清朝从海上丝绸瓷器贸易中得到了丰厚的国库贮备,最终被西方称之为白银帝国。难怪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英国人赫德曾说:"中国人什么都不需要,他们只剩下白银,这里有丰富的粮食,应有尽有,他们完全可以关起门来自给自足,他们用瓷器卷走了西方的白银……"

  一片树叶让中国走向世界

  茶叶作为古时对外贸易的另一大宗货品,在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叶贸易在中国历朝历代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而江西自古就有茶叶种植和茶叶交易市场。

  明代刘基在《多能鄙事》中说,红茶产于江西铅山和福建崇安,经铅山河口集散,由荷兰人输入欧洲。

  红茶鼻祖-上品河红茶,为英国王室传统茶饮。国人好绿茶,洋人嗜红茶。而河红茶在过去的四百多年间一直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之"茶中皇后"。西人"能品一盏,竟不问价。"其爱河红茶,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另外,江西修水县宁红茶也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一脉,据修水县志记载:修水早在唐朝时就产茶叶,北宋时期黄庭坚将家乡精制的双井绿茶推赏于京师,被大文豪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1891年俄国太子游历世界来华抵汉口茶市赠匾宁红茶工祖师罗坤化"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

  自唐迄清,中国有三张打响世界的名片,即唐之丝绸、宋之瓷器、明清之茶叶。江西茶叶乃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

  银线。

  水上贸易的古商重镇

  景德镇瓷器、铅山河红茶与修水宁红茶为什么能跻身全国乃至世界贸易大宗?答案仿佛能从那些古樟、古桥、古镇的斑驳与如水歌行板似的过往中渐渐浮出。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因海外倭寇之乱下旨:"片板不下海",于是依托江西境内的纵横水道北经鄱阳湖接长江,南顺赣江到南野之优势,由于政治与经济的需要,形成了前所未有贯穿帝国纵深的内陆水上丝绸之路(运河-长江-赣江-北江),而这一条贯通水上之路的黄金水道,长达3000多公里,在江西境内就有1000余公里,河口镇,景德镇,九江埠等水乡重镇如这水上丝绸之路上的颗颗珍珠,熠熠生辉。

  这些河口湖埠重镇正是连接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内陆延伸的重要货物集散地,这是一条堪与唐代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贸易的范畴,它使得华夏文明在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中大放异彩。不可否认的是明朝至清朝中期是商品经济从出现走向成熟的阶段,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历史上赣鄱经济(瓷器、茶叶、夏布、茧丝等贸易)在此经济背景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新时期"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下的新格局,而江西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内陆延伸重地,过去,它为成就"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今天,要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再创辉煌。

  汕头:打造海上丝路桥头堡

  林丽青(发自汕头)

  去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汕头,因港而立、因侨而兴。而今,汕头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及历史人文优势,致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

  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级创新示范平台;依托汕头港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汕头有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自由贸易港区。

  通商历史渊源久远

  地处东南沿海的汕头,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重要出海口,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货物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地。2009年,汕头海域古沈船"南澳I号"的重大考古发现,就是汕头作为"海上丝路"要冲的明证。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汕头自宋朝以来就与东南亚诸国有经贸往来。汕头南澳在明朝就是"海上互市之地",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将汕头列为通商口岸之一,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随后设立海关,西方13个国家陆续在汕头设立领事馆。

  汕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海岸线289公里,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28公里,可建5万至30万吨级泊位50多个,拥有建设深水大港的优良自然条件。作为粤东唯一深水良港,汕头港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以及国内各大港口都有货运往来。汕头与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1933年,汕头港口吞吐量曾位居全国第三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恩格斯在其着作中曾称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潮籍华侨闪耀南洋

  汕头因港而立,因侨而兴,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中国超50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中,潮籍侨胞就有近1000万人,近八成聚居在东南亚地区。

  潮汕籍海外华侨在东南亚数量多、分布广,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影响、科技上有建树,影响力举足轻重。譬如,潮汕籍侨胞在泰国500多万人,占旅泰华侨总数75%;潮汕籍侨胞在泰国经营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集团,潮商掌控东南亚大部分知名金融机构,全球潮商资本达2万亿美元之巨。在政治方面,潮汕籍华侨在新加坡占其国会议员的三分之一席位。曾有汕头人郑信当过泰国皇帝,有过多位祖籍潮汕的泰国总理和国会议长,潮汕籍华侨活跃在东南亚诸国政坛上。

  丰富的华侨资源成为汕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经贸文化往来紧密。汕头引进的第一批外资企业,基本上是当年沿"海上丝绸之路"侨居东南亚的华侨所投资的,如第一份外商投资企业执照就是泰国正大集团。汕头累计利用外资87亿美元中,90%以上来自华侨。海外侨胞捐资公益慈善事业超过人民币74亿元,着名侨领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建汕头大学,并引进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由广大侨胞捐建的学校、医院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种文化设施遍布汕头城乡各地。

  交流合作全方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呈现全方位发展,涉及经贸、文化、教育、旅游、城建、科技和卫生等众多领域。

  东南亚历来是汕头重要贸易伙伴和利用外资来源地,也是潮汕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汕头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进出口贸易额从10年前的几亿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亿美元。2013年,汕头与南亚国家贸易进口1.2亿美元,出口1亿美元,分别增长13.9%和6.8%。据统计,东盟各国在汕直接投资项目累计315个,汕头实际吸收东盟外资约5.3亿美元。汕头在东盟投资企业10家,中方投资额共9672.5万美元。

  近年来,汕头市友好代表团访问泰国,受到泰国总理的接见。泰国政府重视在汕头举行的中泰经贸合作发展论坛,曾经派出了由副总理威莎努率领的高规格代表团参加。2003年,第12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新加坡举行,时任该国代总理的李显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汕头分别于2005和2011年与越南芹苴市、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新加坡友城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2010年起,新加坡捷星航空公司专设了往返汕头的航线。自2011年以来,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汕头市领导干部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汕头潮剧代表团和青少年金凤艺术团常年应邀到东南亚演出,旅居东南亚的潮人社团和侨领经常性组团莅汕访问,开展多种形式的寻根之旅和文化交流活动。

  华侨合作试验区蓄势待发

  新时期,汕头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今年2月 10日,中央政研室在中南海举行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座谈会,作为唯一的经济特区和地方城市代表,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应邀参加。

  目前,在广东省刚批准设立的汕头海湾新区核心区,汕头正规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华侨投资创业居住创设新平台,进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的深度探索,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重要战略平台。

  据悉,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探索侨务和统战工作新模式,开拓为侨服务新领域,密切中国与世界尤其东南亚各国的联系沟通和相互融合。汕头政府表示,此举必将更有效地架起中国与东南亚乃至世界的沟通桥梁,做活民间外交,有效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改善周边对华关系,构建与东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目前,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加快推进,试验区管理体制、开放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政策创新和改革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汕头希望,国家能将其列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平台,在对外开放和促进华侨投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赋予先行先试的试验权,支持汕头以试验区为载体创建自由贸易区。

  云南:中国向西开放"起点站"

  张兴明(发自昆明)

  云南,内与四川、贵州、广西毗邻,外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北上能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拥有面向"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肩挑"两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国家"一路一带"建设中可扮演不同寻常的角色。

  云南省社科联主席范建华认为,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格局看,云南是东海丝绸之路和南海丝绸之路的交汇区域,依托云南出越南海防市、胡志明市即可进入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同时经缅甸北部可直接进入印度腹地,经加尔各答和孟买入印度洋,经红海抵地中海,达欧洲。这就把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两线相连,有效沟通了中国西部与华南经济的互补开放,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形成西部地区与华南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云南向西开放条件更通达

  目前,云南通往周边国家的中越、中老泰、中缅、中印公路国内段以及通往邻省的7条干线公路已基本实现高等级化;通往老挝、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国际客货运线已有16条,打通了云南对外开放的各条经脉。

  铁路方面,八入省四出境"的铁路网络已经纳入国家规划。目前,滇藏、昆沪、渝昆、云桂4条新的线路正在抓紧建设,中越、中泰、中缅、中国经缅甸至南亚的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航空方面,全省各机场始发航线总数达300多条,通航国内、国际城市98个,进入云南航空市场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达到了33家。在水运方面,云南省大力发展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全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开发右江-珠江水运通道,努力发展库湖区旅游航运,使全省水运建设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

  向西开放经济磁场渐行渐强

  云南和西南地区将成为连接世界三大经济圈-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三股经济力量的竞相推进,三大市场的交融互补,将使云南成为中国开展区域性合作的战略高地,实现西部大开发中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腾飞。

  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瑞丽、畹町、河口3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以来,云南充分利用边境经济合作的平台,深入实施"工业稳区、贸易强区、服务富区"战略,不断推进开发开放进程,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和中部内陆地区沿边开放进而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云南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之中的国家战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云南高起点、有针对性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口岸经济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背靠大西南,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产业转移基地的开放与合作,使向西开放有了强大的国内依托。

  义乌:"一带一路"浙江节点

  翁姚建(发自杭州)

  去年9月,在出席上合组织首脑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发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此后10月,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至此,被赋予诸多使命的"一带一路"战略浮出水面,中国对外开放的"2.0版"翻开了新的篇章。"这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创新,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这样评价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

  沿线的各大城市则迅速涌动,各自布局"一带一路"的行动亦如火如荼。纷纷欲搭上这列串联现在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经贸版图的快车。

  浙江作为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中,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密切、经济互补性强,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的部署来看,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首先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而义乌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一直十分频繁。2012年,义乌向东盟出口6.5亿美元,进口902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8.36%和13.52%。去年3月12~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联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义乌举办,进一步加强了义乌与东盟各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义乌"桥头堡"直通东盟。

  值得注意的是,"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日用消费品需求量大而且供给不足,而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经营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商位7万多个,汇集200多万种商品,联系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商品辐射215个国家地区,与上述国家有很强的互补性。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认为,义乌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共享式平台,抓住新丝绸之路对于义乌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需要实施新的战略。

  受各种因素制约,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者寥寥。而义乌在"一带一路"战略上大胆先行先试,与东盟以及沿线国家合作双赢,打破先例,树立楷模。如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建设经济带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以及前所未有的热情,"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终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陕西渭南-新丝路的财富新起点

  傅博 祖亮

  黄河与华山相恋的地方,是中国版图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在这里,一座被誉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胜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快速崛起。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这里作为中国新丝路经济带新起点,正日益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相继批准实施,渭南现已成为陕西唯一集三个国家级经济区优惠政策为一身的地级市。同时,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丰富的文化、旅游及自然、矿产资源,为这座被誉为"华夏之根"的文化名城增添了更多的财富想象空间。在众多投资家眼中,渭南已成为中国新丝绸之路上的财富新起点。

  中国新投资洼地-黄河金三角

  有专家表示,今年三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黄河金三角或将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之后最具发展机遇的经济圈。而渭南就是黄河金三角中最重要的一环。

  渭南市副市长王晓军介绍,今年三月出台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聚焦三省四市,以打造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原材料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主线,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生态环境共建,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协调发展水平。规划的批准实施,为实现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各位有远见的战略投资者带来了商机。

  华夏之根的财富新机遇

  而作为黄河金三角最重要一环的渭南,新丝绸之路承中启西的必经门户,在即将爆发的新丝路经济带财富盛宴中,渭南的财富商机显得格外耀眼。

  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西岳华山所在地,"北京时间"的发出地。辖11个县(市、区)和3个开发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6万。渭南资源能源丰富,原煤储量55亿吨,煤层气储量5000亿立方;钼矿储量全国第二,开发规模亚洲第一;黄金储量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三,被誉为"中国钼都"和"华夏金城"。

  渭南市市长奚正平表示,渭南在历史上一直是京畿重地,距离西安不到50公里,处于"大西安经济圈"。2012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渭南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西渭融合、同城发展,丝绸之路有两条大通道,连(连云港)霍(新疆霍尔果斯)高速和310国道都从渭南中心城市穿城而过。未来将着力把渭南打造成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的丝路开放之门、宜居宜业的生态田园新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东西合作高地、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胜地,把渭南建成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城市。

  王晓军副市长还介绍,目前,渭南以优势资源开发与优势产业聚集为重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具备了承载产业集群、项目落户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全市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内资1500亿元,15家央企、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渭南,并都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投资渭南,就是投资未来、投资财富。"王晓军说。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