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6

自贸区不是招商万金油

2014-06-0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从最早挂牌的上海自贸区,到天津、青岛、新疆、云南、成都,再到珠江三角洲,炒作了一年多的自贸区概念该歇歇了。

  据媒体报道,由于中央高层对自贸区申报存在的问题“不甚满意”,愈演愈烈的自贸区申报热潮被紧急叫停,并打回重新审查。

  粗略数一下,主打中日韩合作的“青岛自贸区”,强调海洋经济的“浙江舟山自贸区”;厦门主打的是“对台自由贸易园区”;广西试图打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疆正在讨论设立“中国-中亚自贸区”;重庆试图申请成为“内陆自贸区”;广西欲打造“凭祥沿边自贸区”,长沙想建设“文化创意自由贸易区”……

  自去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各地冒出的自贸区让人应接不暇,伴随着自贸区的资本炒作也一轮接着一轮。很多地区在上海自贸区政策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就号称要学习上海并超越上海。

  资本喧嚣背后,也有人不禁要问,自贸区给地方政府究竟能带来什么?中国需要多少个自贸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哪里最先改革,最敢于吃螃蟹,最容易获得发展先机,分享制度红利。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自贸区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制度创新,其能为地方争取来优惠政策,带动新一轮产业升级,以及刺激地方房地产、金融业发展让地方政府莫名兴奋。而且即使申请不成功,也能借此机会彰显地方积极性和锐意创新的工作态度。

  记者在采访上海自贸区相关负责人时,他们也表示,各地都以上海作为参照,并提出要超越上海自贸区,让他们压力也很大,上海市政府对此也曾三令五申不要贸然谈自贸区能争取哪些优惠政策以及对行业的影响力。

  在他们看来,作为首家挂牌的自贸区,上海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使命,自贸区的意义不在于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在于各项制度的创新,成功了才可以谈学习和超越,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要很长。

  而各地涌现的自贸区,有些除了概念炒作,一时间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开发区热潮,在大规模圈地后,向政府要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了经济格局的混乱。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梅新育撰文指出,一个运行良好的自贸区在管理方面需要巨大的固定成本,只有分摊到规模巨大的对外经贸上为之服务,才能取得规模效益。否则,投入运行的自贸区要么因成本过高而始终发展不起来,要么就是放任自流,以至于自贸区沦为扰乱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秩序的“重灾区”。甚至如果片面追求扩大对外开放,还有可能损害对内开放和建设统一国内市场的努力与效果。

  在他看来,过去30多年来,中国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多样化的特殊功能区,且多数是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设立的。这些特殊功能区曾经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太多地使用了特殊的财税、土地优惠措施,乃至环境倾销和社会倾销,从而扭曲了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不是招商万金油,而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未来自贸区扩围势不可挡,但是某些不具备基本经济条件的地区申办自贸区,而且侧重点都放到了争取各类优惠政策上面,这违背了自贸区设立的制度创新的初衷。与其这样,不如多去发现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区优势,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吸引投资者,建立真正有优势的地方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徐瑩]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