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立法规范手机银行迫在眉睫

2014-06-16
来源:

   目前,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抢占移动终端市场制高点。

  不过,由于通过移动终端完成金融交易的手机银行业务兼有速度快、虚拟性等特征,其潜在风险远远高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因此伴随着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对消费者而言,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首先,第三人侵权和违法犯罪行为引发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多,钓鱼网站、恶意软件严重威胁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犯罪分子通过钓鱼网站、恶意软件窃取手机银行客户的账户信息和密码后,冒用用户账户密码及电子签名,窃取用户的资金,从而造成客户资金损失。

  其次,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法律风险日益凸显。就技术原因而言,客户通过银行的电子签名验证后,发出了正确的交易指令,但由于手机银行交易系统故障等原因没有及时、正确执行交易指令,从而给客户造成损失。就人为原因而言,在手机银行交易系统维护和升级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过失、素质等原因,导致系统遭到黑客攻击或未能正确完成交易。

  另外,消费者自身用卡的不谨慎也会引发法律风险。有些消费者欠缺自我保护意识,疏于防范,造成账户信息泄露。

  手机银行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金融服务平台,虽然中国尚无专门的手机银行立法对其运营进行有效规范,对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利益、风险与责任进行细致界定,但交易双方仍应本着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原则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努力构建和谐的手机银行市场秩序。

  第一,要树立预防为主、救济为辅的理念,切实强化银行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安全保障义务,维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商业银行需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和维护手机银行客户的正当利益诉求,不仅可以赢得良好的口碑,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商业银行在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同时,有义务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并不断升级手机银行交易系统,避免出现安全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二,在消费者出现损失时,商业银行不能只考虑银行自身利益,而应该以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为重。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过错给消费者导致的损失,应当积极主动地根据《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然,商业银行承担民事责任以后,可以再向侵权人依法行使追偿权。

  第三,必须尽快进一步完善关于手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手机银行产品的使用安全。在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的现行条件下,建议中国银监会发挥行政指导职能,推出具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的个性化示范手机银行合同范本,指导手机银行业务中的各方当事人依法有序开展手机银行业务。

  最后,也提醒广大手机银行的消费者在使用手机银行业务时牢固树立安全消费理念,注意防范交易风险。例如,消费者应当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和密码,提高警惕,谨防欺诈,提防虚假网址和网络钓鱼。一个细节是,用户在每次使用完手机银行业务后,应及时退出程序,把窃取账号信息的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