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日本政府曾“刻意”让楼市狂跌

2014-06-1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2

 

  被五色彩灯点亮的东京塔。(资料图片)

  原标题:日本政府曾“刻意”让楼市狂跌

  日本的泡沫经济通常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股市和楼市疯狂上涨的经济现象。当时,日本的股市和楼市互相关联和依托,不过,在土地本位制的日本,土地泡沫成为泡沫经济的核心。然而,是泡沫终究会破灭。随着90年代初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日本股市和楼市泡沫相继破灭,并由此开启了日本长达20多年的经济低迷期。

  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与当年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同样的货币升值压力,相似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相似的精神状态。尽管国情不同,但日本当年刺破泡沫的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诚发自北京

  曾经跟很多日本朋友聊起过关于泡沫经济的话题,他们在评价那段历史时,大多用“疯狂”、“梦一般”来形容。

  那个时代,日本人沉浸在“日本世界第一”的喜悦中,他们投资股票、土地、豪宅、高尔夫会员卡、名画,几乎投资什么都赚钱,他们的资产滚雪球般地增长,去高档餐厅吃饭,购买高档奢侈品。支撑这一派繁荣景象的关键是被称为“土地神话”的地价飙升。什么“日本土地总价值超过美国两倍”、“皇宫地价超过整个美国加州”、“日本人垄断世界财富排行榜前两名”……。因日元升值变得有钱的日本人大规模海外投资,豪情万丈地大手笔买下纽约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和美国人最骄傲的产业好莱坞影片公司。

  “疯狂”的土地神话

  根据统计,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城区地价指数在1985年至1991年期间,由56.1上涨至172.2,6年时间增长3.2倍,东京都中心区更是增长9倍。

  那么大的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很多人认为其直接导火索是1985年“广场协议”让日元汇率短时间内由1美元兑换235日元升至150日元。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梳理日本泡沫形成经过,发现这是多重市场主体导致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日本政府的长期货币宽松政策。日本政府为了抑制日元升值,刺激国内经济,完成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过度,1985年至1987年间,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编者注:即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至历史最低的2.5%,并且一直持续到89年5月。

  这期间,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大量的货币投放,造成了当时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向了楼市。

  其次,企业和民众对内需和房地产升值的预期过高,投资投机成风。那个时期,地价房价日长夜大,谁都认为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高,坚信稀缺资源的“土地神话”,千方百计从各个地方借钱投向楼市,很多像东芝、日立等大型制造业企业也禁不住诱惑,投资房地产。

  另外,银行盲目扩大信贷、滥用杠杆作用。银行对房地产大量放贷的同时,也接受房地产抵押贷款,有些甚至无原则地超额放贷。经受不住“土地活用”的吸引力而贷款的平民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穷人和老年人。

  刺破泡沫事关发展道路问题

  一位经历过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媒体朋友曾告诉记者,泡沫经济瓦解了一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勤勉敬业不复存在,人人期待一夜暴富。钱就是一切,生活变得毫无情趣和内涵,重视亲情友情、勤劳和社会责任这些道德层面的规范荡然无存,要买下全世界的日本人给人以一种“金钱动物”的观感。

  的确,楼市泡沫期间,日本的地价收入比由先前的5倍扩大至9~10倍。就是说,原来花5年收入圆住房梦的日本工薪阶层那时要花9~10年才能实现。因为房产持有不公平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民众对通过股票和土地升值不劳而获的高收入阶层受益的现象感到不满。

  日本政府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90年12月,日本政府在制定的《土地税制大纲》中提到土地税制改革必要性时说,“地价飙升导致个人和企业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损害了社会和经济的健康与活力。为了实现希望通过劳动拥有住房的工薪阶层的梦想,维持由健康的勤劳意愿支撑的日本社会,需要将土地问题和住宅问题作为内政的最重要课题”。1992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生活大国5年计划》,据此提出了大城市圈5年工资年收入购买住宅的政策目标。

  1993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发布的《经济白皮书》也如此写道:“泡沫会导致资产分配不公平,扭曲资源分配,加大经济成本。泡沫的产生虽然会提高国民、企业保有资产价值,让部分经济主体变富,扩大内需,提高增长率,但那只是一时的,必然会伴随反作用力的通货紧缩效应。我们得出的最大教训是提高生产率至关重要。泡沫导致的资产价格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既可持续又能整体受益的增收渠道,只有提高生产率一条。”

  由此可见,围绕发展道路问题,制造业大国的日本在泡沫经济末期重新意识到了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在1989年日本从昭和进入平成时代之际,日本央行和大藏省(即现在的财务省和金融厅)采取措施,“刺破”楼市泡沫,目标是降房价降至一半水平。当年,对泡沫危险性有着深刻认识的三重野出任日银总裁,开始主导紧缩货币政策。

  这期间日本媒体也极为活跃。1990年9月,带有政府色彩的日本国营电视台NHK连续5天晚上播出土地问题特别节目,称日本土地价格有下跌空间,建议地价下降至一半水平,主张实施土地税制改革,限制不动产融资,制造刺破泡沫的契机。据说该节目冲击力极大,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地价开始急速下跌。

  “药量”过猛

  如今,日本社会对泡沫经济的破灭已有定论,那就是泡沫越早挤越好,但政策宜循序渐进,那样损伤会小一些。也就是说,日本经济后来长期疲软有一半因素是金融当局政策“药量”过猛造成的。

  实际上,日本政府抑制楼市泡沫的政策早在泡沫经济初期便已经存在。

  1986年以后,日本政府以地价快速飙升的东京为中心,采取了地价抑制政策。1987年,政府通过《国土利用计划法》,引入监视区域制度,要求地价快速上升区域,即使小规模土地交易也要进行申报。在税制方面,1987年9月,日本政府对短期土地交易收入引入超短期重课税制度。同年,大藏省实施不动产相关融资特别听证制度,要求严格限制投机土地交易。

  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东京圈地价自1988年起小幅回落。然而,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的地价此时却刚开始上涨,随后又波及到其它中小城市。基于当时低利率和景气上升等良好的基本面,土地上涨期待强,资金依次流入比东京地价便宜的地区。

  这之后,才出现了日本央行和大藏省针对全国范围的抑制地价组合拳。1989年5月到1992年1月,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收紧贷款、抑制土地投机交易、征收地价税等政策。

  在这些组合拳的作用下,全国公示地价在1991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跌,日本经济出现了硬着陆。

  很多人认为下跌是暂时的

  似乎谁也没想到,日本政府刺破泡沫后,地价跌势竟持续了十几年之久,并直接导致了日本经济陷入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漫长低迷期。

  其实,在泡沫破灭的初期,人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泡沫的破灭。日本1993年的经济白皮书才开始承认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几年里出现了泡沫,并且指出“当时的紧缩性政策之举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但因为是纠正资产通胀之举,被民间称为‘挤泡沫’”。

  日本民众更是后来才意识到泡沫的破灭。很多人认为,地价下跌只是暂时的,至少跌幅不会这么大,银行也是抱着这种希望而搁置已经出现的不良债权问题。这既是基于以往“土地神话”的信念,同时还认为出口导向的日本会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增发货币拉低日元汇率,房价会随之恢复。因此在楼市泡沫破灭、地价下跌的初期,没有多少人急着出售手中的房产,社会总体处于稳定,未出现动荡。当然,这也与日本人较强的契约意识有关。

  然而,日本楼市自1991年以后连续下跌了十几年。1992年全国地价同比下跌4.6%,1993年下跌8.4%,此后每年都呈下跌态势,最低时跌至泡沫高峰时的三分之一水平。

  泡沫的破灭导致个人自我破产数量激增。1992年达到4万例,同年消费者信贷违约数量也达到27万例。

  首相更换也有“泡沫”因素

  见地价和股价失去控制,日本政府急忙几次降息,为恢复经济景气进行各种努力,其核心是采用低利率和公共投资。央行贴现率从1990年的6%,经过9次下调,到1995年时已经降至0.5%,即便如此,仍止不住地价和股市下跌。本世纪头几年,日本政府干脆实行了多年零利率。然而,这段时间,日本似乎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不起作用。1994~1995年期间连续实施的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也未能挽救日本经济。

  泡沫破灭造成银行财务状况恶化,积压大量不良债权,因舆论反对,日本政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拿出公共财政帮助银行处理不良债权。而在此之前,像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日本大量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引发政坛和金融界极大恐慌,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更换。

  不过,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室信一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泡沫经济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泡沫经济破灭让日本人更加务实,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生活的幸福感,日本传统的家族观念、共生观念得以复活。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