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小银行应对声誉风险步伐加快 实力才是王道

2014-06-3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利率市场化推进步伐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即将出台,银行设立和破产将成为“有生有死”的自然现象。在金融改革逐步深化的当下,中小银行应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声誉风险?在6月22日召开的2014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上,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参会嘉宾与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了这一议题。

  “声誉风险已经成为摧跨品牌体系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而且也对银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挑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晓乐在论坛上提出,在面临声誉风险时,中小银行更应主动防范,而非封锁消息。

  与会中小银行代表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声誉风险加剧,中小银行不能寄希望于政策保护,只有专注于“做专、做精、做深”,坚持差异化经营,强化特色服务,增强自身实力,才能突出重围、避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看不见的风险在哪里

  时间过去了3个月,射阳农商行的挤兑风波仍令人记忆犹新。

  虽然事后证明引起挤兑风波的只是一则谣言,但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始料未及。事件发生后,金融机构对于声誉风险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一旦出现声誉风险,便如摧枯拉朽,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甚至造成较大的社会震动。

  “射阳农商行发生挤兑风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商银行董事长向记者表示,“因为利率市场化发生得非常快,存款保险制度也在研究制定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射阳的事件,可以让决策者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利率市场化要如何推进,中小银行是不是应该受到保护,中小银行的声誉风险应该如何防范?”他表示,国有大型银行“先天性”地受国家信用保护,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逼近,一旦发生声誉风险,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很可能对我们的冲击是最大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张波告诉记者,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对存款保险制度过度的、不恰当的宣传,却有可能给农信社带来较大影响,存款流失的隐患更为突出。

  那么,中小银行存在哪些声誉风险点?荣获“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十大品牌创新产品”奖的山东寿光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孙功成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存款,如果揽存不规范会引起声誉风险。目前存款利率没有放开,但是我们发行的理财产品本身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部分金融机构为了揽存,可能会采取包括提高利率或附加某些承诺的手段。但若没有兑现,可能会引起客户的投诉或者是维权,引发声誉风险。第二是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竞争加剧,银行的服务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如果服务不够规范,可能也会引起客户的维权投诉,造成声誉风险。”

  看得见的实力是王道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声誉风险的媒介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得更快,也更难以应对。对此,银行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处理有可能面对的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分为三层境界。”王晓乐在2014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上指出,“第一层是不让发现,第二层是不让发展,最高层次则是不让发生,这是真正的声誉风险管理。”

  “首先是查找风险点,由于金融行业的共性,银行可以从别人身上查找风险点,反思自身。第二,高度关注投诉,把每一次投诉都看作客户给我们的改正机会。处理得当,将会大大提高其忠诚度。最后,优化外部关系,要和核心媒体有长期的联系,有正常的联系。”王晓乐说。

  而面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建设应因地制宜,广大中小银行机构(尤其是农村机构)的平均风险远高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差异化费率,缴纳更高的保费,会加剧其在竞争中的劣势,与更高层面的国家政策不相契合。鉴于此,可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初期,根据银行的类型(而不是风险)来实施差别费率。

  打铁还需自身硬。拥有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从此“高枕无忧”,增强自身实力、打造优质品牌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