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教育不公平才是择校乱象之源

2014-07-05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文 栾轲  插图 李晓东
 
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全国招生,同学来自天南海北。那时北京尚未受雾霾困扰,校园里也没有堵车之忧,大家普遍觉得北京这座城市还不错,唯一值得吐槽的是:你们北京人上大学也太容易啦,随便混个学校参加高考就有学上。
每每闻听此语,我都感到五内郁结——是的,北京孩子的求学之路的确没有山东、湖北那样变态,可也不是躺在家里就有学上啊。我们也是一路竞争过来的好吗?就说中学念北京四中和劲松四中,能是一个效果吗?
有鉴于此,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家长都不会认为,孩子在北京读书就前途无忧,于是就要想方设法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家孩子送进好学校。问题是,就算是在北京,好学校也不是无限量供应的,有学生上北京四中,就得有学生上劲松四中。在大学扩招之前,有句形容高考的话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是在高考之前,中考、小升初、幼升小,如果家长抱定了要让孩子接受最好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哪座桥又不是独木桥,哪座独木桥前面又不是千军万马?
于是,教育界就诞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择校。
说起择校,有过择校经历的家长恐怕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好学校不是你想上,想上就能上……就拿小升初来说,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派位生,都是把孩子送进优质初中的路径。说起来,教育界人士“发明”学生的本事,可一点不比政府“发明”经适房两限房自住房等房子的能耐差。
于是,在教育领域,择校变成了一场群魔共舞的游戏。有钱的,可以花钱赞助孩子上好学校;有权的,可以给校长打招呼、递条子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再不行就买套学区房,把孩子的户口坐实在优质学校的招生范围内;即使不算大富大贵的,也有小门路可以走——比如学校与某个单位是“共建”关系,就会给这个单位留一些招生名额,一个单位未必能每年量产那么多孩子,这些招生名额就可以急他人之所急,当然,赢得名额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实在又穷又没办法的家长,那您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只好嫁鸡随鸡。如果孩子争气,未来中考、高考考个高分也许就能鲤鱼跃龙门;如若不然,至少还有蓝翔技校张开臂膀欢迎您家孩子呢。
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后,重拳治理腐败。教育领域也不好再保留特权成为法外之地,于是,今年北京市教委也高调出手,全面治理择校乱象。小升初取消了共建生,公立高中禁收择校费,各种严格规定纷至沓来。一时间,立志要把孩子送进北京四中的家长忽然发现,过去的门路都不太好使了,貌似孩子只能上劲松四中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治理择校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实现教育公平。话分两头,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本来就是应有之义——政府向所有公民提供教育服务,服务质量怎么还能有好坏之分?到了高中大学阶段,教育则变成半公共性质的服务——政府依旧提供教育补贴,但受惠的是在分数竞争中胜出的学生。
所以择校这件事,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本质上还是因为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大家都知道东城、西城、海淀是教育强区,如果有机会把孩子送到东西海的学校,为什么要把孩子留在平谷、密云上学?堵住择校这个口子,在教育不公平这个问题上只能止血,不能治病。现在北京开始力推区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那么未来要不要让全市范围内的教育资源更均衡?更远的将来全国的教育资源均衡化是不是大势所趋?要推进这些改革,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至于高中阶段乃至大学阶段,因为教育已经进入竞争时代,学校本身的确会有好坏之别,所以出现择校现象也是正常的。在这一阶段,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能保证这一前提,有钱人愿意给不争气的孩子花钱买分,把这钱当做给国家教育经费添砖加瓦也未尝不可。
北京市此次出台的政策,虽然剑指教育公平,但也不是没有杂音。比如一些针对非京籍学生入学的细则十分严格,以至于2014被一些非京籍家长称为“最难入学年”。这里或许有北京控制人口的考量,不过控制人口是不是要通过驱赶孩子来实现,实在值得商榷。不让非京籍孩子在北京上学,难道要让男孩都成为奶西村无人管教的打人少年,女孩都变成留守儿童在老家小心提防“校长”魔爪吗?这样一纸为了教育公平的政策创造出新的教育不公,是在是过于黑色幽默了。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