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辽宁开原市,落日的余晖照亮晚霞,两只红手绢在通往沈阳高速公路旁的乡间飞舞。这里有一家二人转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上百名学生。不同于一些传统戏曲的小众化或没落的趋势,二人转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多样,但二人转演员台前风光、幽默的背后,满满的都是隐忍。
来学二人转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厌倦学习,或是家里有着表演二人转的传统,促使这些孩子走出家们,寻找师父。这四个孩子最小的只有12岁,都来自辽宁的各个农村。随着二人转在中国的兴起,许多地方开办二人转学校,招生的学员从最小的只有几岁到最大的二十五六岁。
一楼一间办公室里,墙上悬挂着演出照片,桌上散乱着文件。56岁的校长唐军点燃了一支烟回忆起和赵本山同乡的往事。“赵本山,在二人转艺术的造诣上就像是一棵大树,通过他改变了二人转。东北二人转发展这么多年,增加了许多元素,不停创新。不但没有没落,喜爱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这些在学校的孩子每天要从早到晚的训练。早晨五点起来到晚上九点,要练习翻跟头、打把势、丢手绢、打快板和说学逗唱。到了晚上又要开始模拟演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这些都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午饭后,两个孩子在学校外练习打快板。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自己编的段子,段子的内容多来自他们的生活,什么有意思,就琢磨怎么加进表演里。
下午,学校开始做各种打把势的训练。老师拿着教鞭,盯着怕苦偷懒的孩子。下午的训练时间是四个小时,这也是最辛苦的。
学员们常常在嬉笑打闹中进行枯燥的基本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