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2014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2014-07-21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林夕三

   可望运行在合理区间

  —2014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林夕三(发自北京)

  近一两年,国内实业界普遍反映,实业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制造企业,在成本不断升高、融资持续困难、信用链条绷紧、外部市场转移的多重压力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遇到了历史性的困难。经济增速下滑以及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中国的经济政策面对两难。

  时至年中当盘点。此时,正是回顾和总结上半年经济,同时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和政策趋势的关键时机。如何看待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当前的风险与挑战究竟在哪里?中国经济走向如何?

  数据向好 改革相对滞后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意外放缓至7.4%,显示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极为艰难。然而,近日公布的6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显著加速,创半年来最高,也是该指标今年首度回升至荣枯线上方。因为该指标是先行经济指标,对未来经济走向具有指引意义,因而其走强,也预示二季度经济会在年提升。

  这一情况,正好符合一些分析人士“一季度低位开局,预计经济将在二季度企稳”的预测。

  从目前情况来看,完成预期的经济目标问题不大。

  然而,在这些看似不错的宏观经济数据的背后,上半年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表面上这些问题是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实质上则反映了市场化改革的不足。

  以实体经济不断陷入困境为例。近一两年,国内实业界普遍反映,实业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制造企业,在成本不断升高、融资持续困难、信用链条绷紧、外部市场转移的多重压力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遇到了历史性的困难。经济增速的过快下滑以及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中国的经济政策出现进退两难。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战略,其实际推进速度比计划中的要明显迟滞。

  此外 由于前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大投资项目、扩张型城镇化、房地产发展,而在打破垄断、放开民营企业发展、放开金融市场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其结果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远远不足。当中国经济需要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来支撑、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投资“稳增长”时,才发现缺乏足够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经济增长可望平稳

  经历了上半年的经济回落过后,在一系列“稳增长”和强化“微刺激”的措施下,有部分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回升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一判断的隐含假定是经济长期增长平台是7%~8%,经济增速合理且结构调整到位。

  2014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去年下半年比较类似,在从经济环境、政策氛围、经济自身短期规律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后,有分析认为,下半年经济走势会和去年下半年重合,但是力度上可能不及去年下半年。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

  在对通缩还是通胀的判断上,由于对于上半年中国经济,政府官员和国内学者大多承认,中国已出现“准通缩”现象,显示出市场对上半年中国经济放缓的高度担心。在第二季度政府加大投资的情况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温和好转,但这是否会导致中国经济从“准通缩”转向通胀?分析人士并不认为会有如此大的改变。中央政府加大推动投资、货币政策会适度放松这些因素,都不足以在下半年刺激起国内市场进入通胀状态。

  宏观政策

  不会转化为“强刺激”

  如何权衡稳增长与促转型,如何拿捏松货币与控债务,面对这些不折不扣的两难选择,政府在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已成为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重点。

  可以肯定的是,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有前瞻性的加强宏观调控,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因此,政府不允许经济过快下滑是肯定的。差别只在于,政府是要相对平滑地逼近增速下限,还是要相对折腾地确保增速目标。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说,中国二季度GDP增速比第一季度改善,不会使用大规模刺激的方法,但能实现2014年GDP目标。中国不会放松对下行压力的警惕,将进一步微调政策,扶持小企业。此外,李克强在湖南长沙主持部分省份和企业座谈会时,曾用三个“巨大”来描述中国经济特征,即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并明确了定向调控的三个方向: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其中关于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表述,被多方分析视作对前期政策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下半年经济可能温和回升。在货币政策上,央行会继续利用“定向降准”等灵活的政策来维持货币宽松局面。尽管不太可能出台全面降准或降息之类的大力度放松政策。但以稳增长为目标的“微刺激”政策将会维持力度。物价指数会出现轻微上扬,但不足以引发通胀担忧。不过,实体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短期内仍不可能出现显著改善。

  应该相信,中国政府在强化“微刺激”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忘记经济转型这一目标,也会对强刺激导致经济虚热保持警惕。政府在稳增长的同时,还希望兼顾调结构,所以不愿意一步放松到位,而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动态微调。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