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中国高存准金率引发五大恶果 财富流向国外

2014-07-23
来源:财经网

   随着经济增长趋缓,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国务院多次布置,货币当局也频频出手,加大货币政策的操作。除了前述央行召开住房金融专题座谈会,要求优先满足居民首次房贷需求,及时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以外,其他举措有。

  银监会正式表示,在保持75%法定存贷比“红线”不变的情况下,从7月1日起,调整存贷比构成,以缓解银行存贷比达标的压力。调整的事项是,包括“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在内的6项被从存贷比分子项下扣除,同时新增大额存单等2项计入存贷比分母项。

  央行加紧公开市场操作,除了一般政策工具以外,首次将双边货币互换的外币资金4亿韩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供给商业银行,用以补充流动性。2013年1月27日,韩国央行就运用了与中国签订的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互换安排,向韩国银行贷款人民币6200万元。从理论上讲,从2009年开始,中国央行先后与23个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2.5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外币资金可以动用,此次动用的规模十分有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继4月25日央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率0.5个百分点以后,又于6月9日宣布,从6月16日开始,再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将定向降准适用的范围扩大,凡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都在降准之列。这就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城农村商业银行、非县城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据悉,包括民生、兴业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在内的数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达标,开始实施定向降准。据申银万国估计,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规模为600-700亿元,加上上次,县域金融机构降准释放的600-1000亿元,共释放资金1200-1700亿元。到6月底,M2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4.7%,超过了年初确定的13%的控制目标。市场分析认为,在短短50天内,央行两度降准,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市场资金面有望继续保持目前相对宽松的状态,年中钱紧的预期和情况也趋于缓解。

  在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面临很大挑战,有人概括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松不得,紧不得”;资金价格是“上不得,下不得”;对待影子银行是“左不得,右不得”。

  这一概括描述形象恰当。不过,我们想专门讨论一下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

  存款准备金是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安排是通过要求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法定准备金,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发挥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作用。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央行按照存款种类规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统一为10%,经过几次调整,1999年11月21日调整后最低,为6%。进入本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引进外资的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国际收支形成了持续的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接近4万亿美元。但是,由于汇率政策失误,为了维持所谓汇率稳定,央行大量投放人民币买入外汇,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被动扩张。为了防止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过度扩张,央行一方面发行央票进行对冲,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干预。比较而言,提高存准率比发行央票成本低,见效快,于是央行频繁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这样一个不宜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成了起决定作用的政策

  。从2003年以来先后调整41次,其中,调升32次,调降8次,1次未调(2008年9月25日区分了大、小金融机构,大机构未调,小机构存准率定为16.5%,比大机构低1个百分点)。以至大金融机构的存准率最高达21.5%,小金融机构达18%%,接近天花板。

  如此政策操作虽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巨大的扭曲,它仍然是一种数量控制。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投资方式和外汇管理体制等结构性问题。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扩大,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思路的创新,法定存款准备金过高的副作用日益积累和显现,不仅阻碍了汇率体制改革和汇率政策的合理调整,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而且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能力。对此,首都经贸大学丁志杰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分析,我们借此并做一些补充讨论。

  首先,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锁定了大量金融资源,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今年的调整以前,大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0%和16.5%,由于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不能用于清算支付,银行还必须在央行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因此,实际的存款准备金率更高

  。2013年底,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金达20.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6.2%,占银行业全部总资产的13.6%。由于这种非市场化的调控方式,如此宝贵的金融资源银行无法利用。

  其次,巨额的存款准备金抬高了国内的利率水平,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存款准备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央行付给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72%,大大低于而银行吸收存款3%的利率。有人测算,即使执行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银行的贷款利率也要提高0.5个百分点,才能抵补向央行交存款准备的成本。

  这就形成了国内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和利率利差居高不下的局面,实际上是银行向实体经济转嫁成本的一种方式

  再次,过分依赖存款准备金政策,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及其操作空间和效果。由于主要依靠增加存款准备来对冲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唯一渠道

  。以2014年2月底为例,我国的基础货币27.4万亿元,而央行的外汇占款超过27万亿元,等值美元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基本保证,国内投放渠道基本关闭。

  复次,过分运用存款准备金调节,扭曲了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结构,形成巨大的海外投资和负的投资收益。根据2012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总资产294537.2亿元,其中,国外资产241416.9亿元,外汇236669.9亿元,分别占全部资产的81.96%和80.35%,而国外负债则相反,仅占全部负债的0.5%。

  从2005-2013年我国对外净资产累计124349亿美元,而总投资收益为-5126亿美元,对外净资产收益率为-4.12%,形成一种“倒贴”的外汇资产经营模式

  最后,维护了现行外汇资产管理体制,造成了财富的逆向转移

  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形成存款准备金和外汇资产居高不下和互相推动的恶性循环,实际上是把我国人民创造的大量储蓄用于外国的投资和发展,由于外国在我国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央行海外资产的投资收益率,财富从我国不断地流向国外,流向发达国家,形成财富的逆向转移,而且转移的数量相当惊人

  面对几十年所形成的这种被动局面,想一下子改变是不可能的,存准率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的流动性达1万多亿元,对市场会形成很大冲击。但不改变这种情况,想完成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也是不可能的。问题很明显,只要下决心,逐步改变还是可能的,关键在于想不想变,存款准备金式的数量调控比利率的价格调控自然要容易得多、省事得多。但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真想解决,降准提息,缩小利差,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

  择。最近,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外汇流入的压力减小,也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借此,可以调整和转换我们的发展方式和调控政策。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 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