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警惕大宗商品融資騙案

2014-07-24
来源:香港商报

   金屬融資欺詐案越揭越多,有業內人士直言,類似內地近期爆出的融資騙案,只是近年內地貿易圈的冰山一角。在信貸收緊,利差誘惑下,這就像是一個時代產物,銀行只能自求多福,除了訴諸法律外,只能提高保證金,或減少相關業務,甚至暫停該業務避風頭。香港商報記者 張威紅

  多家外資銀行牽涉其中

  金屬融資是大宗商品融資的一種,又稱貿易融資,是近年相當流行的融資手段,包括黃金、鋼、銅和鐵礦石等。根據高盛統計,涉及金屬融資額高達1600億元人民幣。

  5月底,內地某公司爆出大宗商品融資騙案,誰料牽一发動全身,兩個月過去了,影響範圍有增無減,銀行、企業、港口相繼涉入。綜合市場最新消息,涉嫌騙貸的公司,有管理層私刻公司公章和倉單,同時盜用其他企業的公章進行作案;涉嫌騙貸的品種有三個,包括鋁錠、電解銅和氧化鋁;牽涉入案的銀行有南非標準銀行、渣打、花旗等;牽涉入案的企業有中信資源(1205)等。

  南非標準銀行首先跳出來訴諸法律,接着渣打、花旗相繼加入追討行列。南非標準銀行在事件中風險敞口約1.7億美元,渣打的有關風險可能達2.5億美元。

  融資騙案冰山一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案件在發酵之際,另一間公司又爆出石化騙貸事件,涉嫌騙貸的產品為混合芳烴,除多家民營企業受害外,中石油旗下的中聯油所購買的4000噸混合芳烴不能提貨。混合芳烴是一種普遍用於汽油勾兌的石化產品,近年日益成為受歡迎的融資工具。

  「類似的融資騙案,只是近年國內貿易圈的冰山一角。」一位不願具名的國有貿易公司人士說,受害的不僅僅是銀行,很多大企業也被坑,「假交易,真融資是貿易商屢試不爽的騙貸手段,一轉手起碼可以賺取10個百分點的利差。」

  根據上海法院網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已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10家銀行展開對鋼貿易商的金融借款糾紛訴訟。根據統計,去年上海市法院共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8216件,同比上升了93%;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標的額增到385億元,同比增長209%。

  貿易商行騙手法一般有兩種:其一企業以低利率從銀行開出信用證,用於進口船貨,隨后在內地市場出售,售價經常低於市場價格,以便迅速回籠資金再投向房地產或影子銀行等高回報領域。這些領域的投資回報與融資成本之間最多可能相差10個百分點。

  貸款資金投資房產

  其二是利用信用證的到期時間差,第三方倉儲的監管漏洞等向銀行進行多次質押貸款,或者進行重复銷售,以信用證最長有3個月窗口期,一年下來一批貨可以倒賣4次,槓桿率放大數十倍。

  「賺取利差是很普遍的事,問題是若錢去了其他地方,銀行就要承受很高風險,一旦跑路,很難追討。」內地某銀行一位首席信用風險官對記者說,確實有不少貿易商將貸款投向房地產,如今該行業處於下行狀態,銀行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加。

  「據我了解,類似這類融資騙案相信只是個案,沒外界報道的那麼嚴重。」上述人士續說,該銀行金屬融資業務占比不多,目前為止尚未發生過類似騙貸事件,也不會因騙貸事件停止或減少相關業務。「每家銀行客戶和業務結構都不同,有些貿易融資可能多一點,不排除會減少相關業務。」

  在信貸收緊,利差誘惑下,金屬融資騙貸就像是一個時代產物,「銀行不可能建一個倉庫來保管這類可動產,只能通過一些非標準倉單來獲得控制權,但這種單據往往存在造假和重复使用的可能,銀行很難識別。」涉事公司就是看準這個漏洞,對大宗商品重复質押騙取貸款。

  另一位銀行業人士說,銀行要做好風險控制,能做的不多,除了明確借款人有上下游交易對手,有融資交易記錄等,他們拿錢去干什麼,只能靠一個「信」字。在風口浪尖中,銀行為求自保,相信會提高保證金,目前大部分銀行貿易融資保證金率約30%,即企業貸款100萬元,交30%的保證金,即30萬元,實質貸出去的只有70萬元。

  行業即將面臨洗牌

  「目前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和管理技術相對滯后,對質押貸款的違約和違約損失研究不夠,很難把握風險和收益平衡。」要規避風險,業界需要有一個透明的倉單質押信息平台,避免重复質押出現;另外,倉儲企業方面,保稅區要對倉庫質押和存放設定門檻,而非所有倉庫都可以質押融資。

  「這次融資騙案事件對整個金屬貿易商、倉庫行業都將面臨一輪洗牌,只有那些信譽好的貿易商和倉庫才能繼續生存下去。」上述銀行業人士說。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