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已然拉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户籍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
在上述会议召开的第二天,被认为是“江苏省内最宽松户籍政策”的《常州市户籍准入和迁移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其中所谓的“最宽松”主要指的劳动力准入条件。同日,武汉针对高校毕业生也开始实行了“最宽松落户新政”。
与前一轮多地进行的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界限的户籍改革不同的是,此轮户籍改革更多瞄准了外来就业人员的落户。而不同规模的城市对户籍政策的调整也有不同,以实现差别化落户。
差别化落户政策落地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除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以外,多数地区对落户对象和落户条件都进行了调整。
以常州为例,其将落户对象扩展至所有外来从业人员,并降低落户条件中的参保时间限制。按照常州的户籍政策,大专以上学历的外来就业人员落户的参保时间由3年降低为2年,其他的则由10年降低到5年。
而同处苏南的无锡也从5月1日起实行新的《户籍准入登记规定》,不仅调整放宽了3项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政策和放宽子女投靠落户,而且增设了外商、港澳台投资人员落户政策,购房落户门槛也从原来的70平方米降为60平方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无锡新政实行以来,落户人数同比、环比增长均超过了100%。
单纯的放宽落户标准似乎并非城市户籍调整的目标,多个城市将户籍改革与吸引人才相结合,希望通过户籍改革调整户籍人口的结构。
浙江宁波在今年6月先后出台《宁波市关于引进人才及家属落户实施意见》和《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引进人才及家属落户实施意见》两个文件,通过户籍登记管理创新,放宽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的落户条件。
山东菏泽则将“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变为“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称其调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改革。
而武汉的户籍新政则对高校毕业生敞开了大门。调整后的政策在办理落户手续时只需“三项申请条件”:一是35岁以下的本科生,或者40岁以下的硕士生;二是在武汉有合法固定住所;第三项是签有劳动合同并交了一年社保的企事业员工,或者自主创业的企业法人。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项“史上最宽松”的落户政策仅仅实施10多天后,当地行政受理中心就已经受理了500多人递交的申请材料。
按照“控制特大城市、适度放开大中城市”的规划,北京、上海等地已然进行了户籍政策的收紧。
上海近期公布的应届毕业生积分落户政策的标准分已经确定为72分,比去年多了一分。“上海积分政策里每一分都是硬指标,提高一分就意味着刷下去一大批人。”一位当年毕业的硕士生说。
而北京方面在年初也表示,2014年的进京指标也在进一步缩紧,并对大龄毕业生进行了严格控制。
即便不是特大城市,诸多省会城市也在本省户籍政策中实施了差别化的落户条件。此前,四川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除成都外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2月,成都牵头制定《全域成都城乡居民自由迁徙服务管理办法》,提出“严控中心城区、天府新区人口规模”。
而辽宁则是在放宽投亲落户条件的同时,明确提出“除沈阳、大连以外”,意味着这两个人口超500万的城市仍比其他地市门槛稍高。
从“抢人才”到“抢人口”?
在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学者看来,将户籍政策倾向于人才的做法可能在未来几年后会发生改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认为,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目前是“抢人才”,但过段时间就会开始“抢人口”了。
对于此前通过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限制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周海旺则表示劳动力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
“户籍主要是统计不同区域居住的常住人口数量,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所以目前主要的限制还是来自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户籍迁移。”周海旺说。
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则认为向人才倾斜的政策并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他以上海为例,在他看来,目前上海最短缺的恰是医院护工、保姆、餐馆服务员等不被列入高技术人才的劳动者。
“大城市落户的唯一差异应当是进入城市的时间先后,然后参考缴纳社保的标准,”陆铭说,“如果从地方发展的角度需要倾斜高技术人才,可以对他们的落户时间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