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5

回归现实“朋友圈”

2014-07-29
来源:南方日报

   路上、单位、家里,无论走到哪儿,都能遇上刷“朋友圈”的“屏奴族”:有的随时随地刷“好友状态”,不时点个赞,表明“朕已阅”;有的随时随地“更新状态”,时时报备个人行踪,成了名副其实的“状态帝”。

  圈子文化,让“朋友圈”得以兴盛。朋友发布状态后,能看到的留言都是“圈内人”的,它帮你筛选了信息,分享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和喜怒哀乐。“朋友圈”的存在让此时的我可以知道“彼时彼刻”你的心情。用碎片化的时间沟通,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不能不说很赞。

  微信“朋友圈”是把双刃剑,无限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同时也把人们捆绑在了一起。“朋友圈”带来的人际、内容、习惯捆绑,促使“屏奴族”逃离朋友圈,原本被视作“人际关系新模式”的微信“朋友圈”,却成了不少人都想要逃离的负担。因为每天的各种营销广告、能淹死人的心灵鸡汤、根据不足的养生秘籍和耸人听闻的传言刷屏而不堪其扰,难怪有人高喊“够”了要逃离。

  因为很烦,所以要逃离,但要逃离的背后,却也反衬出我们的一种“窘态”:朋友圈越来越大,朋友却越来越少。据说,曾有外国学者到中国逛了一圈,回国宣称发现了到中国发财的秘密:你在中国有没有朋友?没有;你有没有朋友的朋友?没有;你有没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我们习惯于用关系网把自己保护起来。在描述中国相关结构时,老外直接用汉语拼音guanxi(关系)。但这些能用起来的统统不叫朋友,真正朋友的定义是:分享快乐不分摊困难,两者之间有非常频繁的互动,在一起开心,不会打朋友的主意。

  交际圈跟朋友数量是成反比的,生活越单纯才越容易有真朋友。如今,不少人都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简单地说,大部分人交“朋友”是有目的的。同时,各种虚拟的社交工具越来越发达,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可谁也不知道和自己聊得火热的人到底是谁。这样,人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现状——现实中和网络中的所谓的朋友都是不可信的,至少是不可交心的。于是,焦虑产生了:为什么我没有真正的朋友?别人也和我一样吗?

  “朋友圈”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当“繁华”被看尽,更多的人或选择成为“僵尸”,或另开小号,或彻底逃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沉溺于虚拟“朋友圈”,可谓本末倒置。虚拟的终归是虚拟的,只是真实生活的点缀,回归现实,沟通才能有深度与真度。

  网络社交平台毕竟是为了方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而产生的,是对线下人际交流的补充,不应被过度依赖。逃离“朋友圈”或许太极端,但我们确应更加重视现实交流。当你厌倦了“朋友圈”,何不放下手机,和朋友来一次促膝长谈呢?

[责任编辑:朱劍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