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即將消失的僜人

2014-08-11
来源:香港商报

   

  歷史記憶口耳相傳

  即將消失的僜人

  僜人,是中國一個特殊的未識定民族。所謂「未識定」,就是在56個民族之外、身份未獲得政府正式認可的極少數民族,不稱「某族」,只稱「某人」。在新版身份證上,僜人的民族成分一欄里寫的是:其他。他們在中國境內的聚居地僅限於察隅地區,根據2006年的最新統計數字,總人口為1391人。這個族群沒有文字,歷史記憶全憑口耳相傳。僜人的生活方式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刀耕火種,結繩刻木,買賣婚姻,殺牲送鬼,服飾古里古怪但也古色古香,民族特色濃郁。

  住深山老林被視為「野人」

  察隅地處西藏東南部伯舒拉嶺地帶,東鄰雲南,西接墨脫,北靠波密和昌都,南連印度和緬甸。僜人聚居的額曲(即貢日嘎布曲,意為「白色雪山之水」)和察隅曲流域,是緊鄰印度和緬甸的南端河谷地帶,是這塊寶地中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

  察隅其實是客鄉,僜人在此定居不過幾百年而已。這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族群沒有文字,歷史記憶全憑口耳相傳。當地人都說模糊記得先輩是從印度跑過來的,自己的血脈之根好像在麥克馬洪線的另一邊;或者,再追溯得久遠一些--在神話傳說里是猴子變的,所以人至今不肯吃猴肉。

  僜人來歷究竟如何?學術界也沒有定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民族語言學家孫宏開研究過語的語法結構和詞汇系統,由此提出一個假說:大約3000年前,青藏高原有一群古狄羌沿多條路線(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錫金)往南遷移,形成喜馬拉雅南麓的藏緬語族族群,總數幾百個,僜人是其中很小的一支。

  僜人與雲南的獨龍族、景頗族在語言上很接近,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也非常相似,顯然有同源關系,估計是進入了不同的聚居地之后才開始分化。印度境內的僜人很可能發源於中國,后來又有極少數成員零星擴散,遷回中國境內。國境兩邊的僜人在文化和氏族關系上原本是整體,聚居地又恰好處於中印領土交錯的三不管地帶,往來隨意而頻密。

  上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僜人一直住在深山老林里,因為藏族視他們為「野人」,怕他們偷東西搶東西,不許下山,甚至不許走大路、過溜索。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僜人作為中印邊境這一复雜敏感地帶的前哨居民,享受到中央政府的諸多安撫與優待政策。但是,大批漢族邊防軍的進駐與混居也帶來文化上的深刻冲擊,由於僜人的少數民族身份不被國家認可,他們的文化很少得到關注。

  生活方式處原始社會末期

  僜人的生活方式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刀耕火種,結繩刻木,買賣婚姻,殺牲送鬼,服飾古里古怪但也古色古香,民族特色濃郁。從前,僜人的住宅是用竹子修建的低干欄式長屋,近似於傣族的吊腳樓:以竹樁將整棟房屋挑離地面1米左右高,下層養豬養鸡,上層住人。牆壁和地板以竹篾密密編成,低矮的房頂上覆蓋著厚厚的茅草,成斜坡狀,3米見方的住室沿南面走廊一間間隔開,每間都有開向走廊的門,整個形式很像火車的臥鋪車廂。長屋兩端前后的大門口各有刻出凹槽的木板充當梯子通往地面。前門旁往往還搭有小露台,進去依次為男主人房、妻子房、客房。長屋的住室間數各家不同,若有必要,隨時可以連建新房。

  如今,傳說中竹編工藝上佳的長屋已不見踪影,到處是簡陋的木房,說不清漢式藏式。只有在最冷僻角落的貧困人家,還能依稀看到一點低杆欄式長屋的遺蹟:露台、木梯、火塘、不足1.6米高的房門。

  牛頭骨系顯示財富標誌

        

  牛頭骨--是人用來炫示財富的傳統標誌,顯示財富的另一個傳統標誌,就是妻子的多寡。*人的婚姻是買賣制,男方備下牛隻和其他財物,經中間人(比如嘎背亞梅之類)向女方父母出價購買妻子,身價根據女方家庭的經濟狀况而定,越富有的人家索價越高。僜人的生產水平比刀耕火種先進不了多少,如此規模的彩禮足以讓人負債累累,所以只有比較富裕的男子才能享受多妻之福。

  上世紀80年代,僜人的民族文化曾有過復興的跡象,但上世紀90年代后僜人主動放弃了許多傳統器物和風俗習慣,因為那象徵著落后。僜人學齡兒童目前全部講漢語,一旦連口頭語言都失傳,本來就單薄脆弱异常的僜人文化也就到了末日。

  關於傳統的消亡,政協委員梅志朋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宗教信仰的失落。僜人沒有賜福之神的觀念,但是他們相信萬物皆有鬼靈,所有凶禍災害皆因有鬼魂作祟,只有請巫師將鬼送走才能得到平安順遂。除了研習秘傳的技巧之外,巫師還需裝備特殊的服飾法具,成串的虎豹野豬牙齒,孔雀尾翎和獐子腿制成的羽扇,懸挂在背后的銅鈴之類,呼喚著鬼的名字舞蹈念咒。凡是遇到生育、疾病、喪葬、遷徙等生活大事,僜人都要殺牲送鬼,并且停止勞作長達數日。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