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2日,著名書畫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侯德昌先生書畫作品香港展將在香港會展中心3E展廳舉辦,展覽將展出60多幅山水畫作品,其代表作《幽燕金秋圖》通過大型全景高清圖像形式首次對外展出。香港商報記者 王曉蕾
中年轉行從書法到國畫
侯德昌先生1933年生於河南輝縣,1956年考入清華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攻陶瓷美術設計,1961年畢業并留校任教,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據悉,侯德昌自幼習書,先從顏體入手,后攻漢隸,又學清代名家,臨池不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文革」期間,李可染先生稱侯德昌「寫字用筆有功夫,轉向山水畫很容易」,於是,人到中年的侯德昌開始研究與創作國畫,重新出發。和其他國畫家相比,侯德昌是「后來者」,注定付出比別人更艱苦的努力,但他憑藉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一個高峰攀上另一個高峰。
北京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大廳鑲嵌的17個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正是出自侯德昌之手,這幅隸書作品已成為一個時代的永恆印記。此外,侯德昌創作的《幽燕金秋圖》、《山永壽松長青》、《長城雄關圖》等10餘幅代表作均懸挂於人民大會堂、中南海、中央軍委等重要場所。
為創作《幽燕金秋圖》,侯德昌親赴八達嶺采風;為中央軍委創作《長城雄關圖》收集素材,他又從黃崖關到司馬台,從古北口到慕田峪、八達嶺長城,早出晚歸,日日臨寫;為完成家鄉輝縣《十景圖》,他跋山涉水實地寫生,歷時兩月有餘;為中南海創作《山永壽松長青》巨幅山水畫期間,他到玉泉山、櫻桃溝、香山公園凝思靜觀,深信唯有看松入骨髓,才可得松之真,進而步入心手相印的境地。
創作經歷 化壓力為激情
此次展出的《幽燕金秋圖》是侯德昌在大型國畫創作上取得的第一次成功,此時,距離他開始國畫實踐還不過10年。1994年國慶節前夕,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牆上如期挂上了侯德昌新作山水畫《幽燕金秋圖》。作品長16米,寬3米,是迄今為止人民大會堂內最大的一幅國畫作品,更被譽為「民族魂和時代情的結合」。
接受這項艱巨任務的那一年,侯德昌先生已年屆六十,但他卻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激情,一個星期后,作品的色彩稿通過,侯德昌先生帶領兩名學生開始了正式的創作,夜以繼日的完成了《幽燕金秋圖》。
回憶起那段特殊的經歷,侯德昌的學生、《幽燕金秋圖》創作者之一畫家耿安輝回憶稱,「時間很緊,其實侯老的壓力也很大,因為這畢竟是他藝術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戰,但是侯老很投入、很忘我。」
質樸風格源於農民出身
據悉,此次展覽將《幽燕金秋圖》通過大型全景高清圖像形式首次對外展出,如同身處原作懸挂位置的實境。該畫作描繪了由北戴河老龍頭到居庸關一帶的秋景,以宏大的氣魄和全景式的構圖展示燕山長城高大、雄偉的雄姿和歷盡滄桑堅不可摧的英雄氣概。畫面遠景出山巒聳立,長城雄臥,巨浪拍岸,山峰海浪逼人而來,近景處則蒼松昂揚,花紅絢爛,堪稱一部史詩性作品。
「我來自農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我不是來自農村,我就是一個農民。」侯德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踏實地做學問,肯吃苦,不計較名利,這是農民身份給我的。還有,我的書法也好,畫兒也好,都是很樸素的,質樸的,沒有扭扭捏捏的感覺,這也是農民出身給我的。」
多年來,侯德昌還將自己在書法藝術道路上實踐探索的藝術成果,編纂了一系列書法專著,包括《侯德昌刻字書法選》《篆書藝術》《篆藝通典》《侯德昌隸書古詩》《侯德昌草篆》等在內的著作,彌補了中國書法領域工具書少而淺、單純追求考古價值的現狀,成為備受專業人士歡迎的工具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