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專家:改革創新應有陣痛

2014-09-25
来源:香港商报

  料穿7.5經增底線 投行紛吁放水

  專家:改革創新應有陣痛

  8月多項中國經濟數據大大低於預期,令到市場悲觀情緒蔓延,并引發外界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或將調低的猜測。昨日外資投行紛紛下調經濟增長預期:高盛將明年中國GDP預期從7.6%下調至7.1%,巴克萊更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速滑落6.9%。接受本報采訪的多位專家亦表示,2014年中國GDP增速低於7.5%的可能性在增大。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冀望放松宏調政策的呼聲又起。專家表示,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決策層未來需做好政策的預期管理,在保持改革定力的同時通過定向調控促穩定增長。既要堅持調結構、深化改革,又要顧及短期經濟波動,把握經濟勿突破上下限的底線思維,這對宏調手段提出極高要求。香港商報記者李穎林玟珊

  外資投行:7.5不再是底線

  8月中國經濟數據普遍不及預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6.9%,創下2008年12月以來新低;發電量年內首次負增長,同比下降2.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4年來最低,為16.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也出現連續7個月回落,為13.2%。分析人士指出,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最差的表現之一。并且,這一指標已經跌回到金融危機爆發階段的水平。

  面對數據的下滑,外資投行紛紛唱空:認為如果不實施寬松政策和采取新的刺激措施,中國經濟將會進一步減速。外資投行并已拋弃7.5%這一底線,表示甚至有可能跌破7%的心理防線。

  高盛昨日將明年中國GDP預期從7.6%下調至7.1%。將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速預估分別降低至7.1%,維持全年7.3%的預估經濟增速。而到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至6.7%,大致跟隨潜在的增速下滑趨勢。

  巴克萊也在最新報告中預計,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料分別為7.2%和6.9%,而且明年政府有可能調降經濟增長目標至7%。

  野村將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速預期從7.5%下調至7.2%,2014年全年預期從7.5%下調至7.4%。

  蘇格蘭皇家銀行把中國2014年GDP增長預期從7.6%下調至7.2%,并下調中國2015年GDP增長預期至7.3%。

  市場寬松政策 呼聲再起

  「相比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要有所放緩。」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研究員張茉楠向本報表示,中國經濟實際上是一個倒V字形的走勢,在三季度可能稍微高點,然后再往下走。但總體而言,4個季度都是在7%-7.5%之間波動。

  渣打銀行中國宏觀經濟師李煒預計,政府會出台一些更有利經濟增長的舉措,因此第四季度經濟可能會回升。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測全年增速有可能在7.4%-7.5%之間。

  與此同時,市場有關管理層再次放松銀根,重拾刺激計劃的呼聲再起。巴克萊認為,中國政府會持續推進定向寬松舉措,并通過放寬按揭貸款利率等限制來支持房地產市場,以免房地產市場驟然失速。預計政府會加大投資力度,通過鐵路、公共住房以及環境或清潔能源等項目,控制經濟下滑趨勢。

  野村預計從2014年三季度到2015年四季度期間,中國每個季度降準50個基點。澳新銀行亦稱,若缺乏徹底的政策寬松,中國經濟將無法達到7.5%的增長目標,且經濟增速急劇放緩將威脅正在進行中的結構性改革。

  內外因共振 致經濟減速

  專家表示,導致中國經濟增速全面放緩的原因主要有三:全球經濟處於結構調整中、整體內在的動力比較乏力,以及「投資驅動、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尚未改變。

  最近,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出台的中國「年度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調查報告,顯示樓市疲軟和產能過剩成為中國宏觀經濟下行主要壓力。

  全球經濟結構調整

  近些年來,西方經濟低迷,迄今尚未走出危機陰影,全球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之中。去年,新興經濟體國家又出現放緩現象,中國亦在其中。「無論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其實都面臨深層次結構調整,像歐盟、美國、日本等都在進行結構調整。」張茉楠表示。

  她認為,看起來是中國經濟的放緩對全球經濟的拉動造成負面影響,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全球經濟結構進入調整階段,中國也不得不倒逼自己調整,所以經濟開始放緩。

  整體內在動力匱乏

  此外,整體內在的動力較乏力也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

  張茉楠表示,「去杠杆」、「去產能」和「去泡沫化」實際上對中國投資來講產生很大的影響,而新的增長動力還沒有形成;另外反腐倡廉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也是有一定的壓制作用。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以下幾個方面制約了中國經濟增長,從短期因素來看,一是與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有關;二是前兩年開工的投資項目今年很多都已經陸續到期,但新開工的項目相對比較少;三是消費雖相對平穩但不強;四是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夠,再加上PPI連續30個月是負值,這個負值持續對企業投資信心也是個壓力。而從中長期來看,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本身潜在增長潜力下降和全要素生產力的下降。

  增長方式尚未改變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課題組表示,從根本上看,是過去長期形成的「投資驅動、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改變的結果。

  金融危機的爆發抽走了中國經濟增長「出口拉動」的引擎,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未有增長,加上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降低,經濟增長的「居民消費支撐」引擎始終難以發揮作用。不得已,穩增長只能靠「投資驅動」,4萬億救市計劃增強了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進一步扭曲已失衡的經濟結構。4萬億投資計劃逐步退出之后,2012年至今的經濟增速迅速下跌至8%以下。

  經濟新常態:步入中高速增長

  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從1979年到2013年持續35年時間里達到平均9.8%的經濟增長。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GDP增速只有3次連續2-3年低於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擾,每次過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長的軌道上。

  此次是第四次正在出現的低於8%增長:2012年、2013年,中國GDP均增長7.7%,2014年預期目標是7.5%,上半年為7.4%。

  經濟放緩乃大勢所趨

  在學界看來,這次不是景氣循環周期的下行區間,而是由於結構失衡導致的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經濟可能要告別過去的高速度了。而中國經濟的這一變化,與一個叫「新常態」的名詞緊密相關。

  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提出「新常態」思路。何謂「新常態」?在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看來,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徵。

  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

  而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長期來看,受經濟總量、人口結構調整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后,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用專家們的話說就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再維持8%以上的高速,經濟增長將進入新常態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全面降準降息可能性小

  目前并無跡象顯示,決策層會因最近宏觀指標的大幅下滑而再次回到過去「刺激」的老路,市場上有關中國高層或將因經濟下行壓力而放松宏調的揣測,或為一廂情願。

  摩根大通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就表示,尽管8月數據疲軟,但近日李克強總理和國家統計局的言論仍表明,近期內不會釋放更多寬松政策。在上半年財政支出提前撥付過后,下半年財政政策可能收緊;中國央行可能繼續保持其中性立場。央行未來幾月將擴大PSL實施範圍,來有針對性地支持如環境、水利和小微企業等實體部門。其次,考慮到2014年下半年財政對投資的支持力度有限,政府會采取更多辦法來鼓勵民間投資的參與(包括減少政會控制,開放更多市場投資領域,以及公私合作的PPP模式)。此外,房地產政策會進一步寬松來放慢樓市調控的步伐。

  連平亦表示,從目前政府的表態來看,央行仍不情願實施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寬松政策,可能比較多的還是會采取定向政策:比如貨幣政策,可能會采用公開市場操作、SLF等工具。貨幣政策需要把中長期以及定期短期管理結合起來,因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貨幣存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說貨幣政策大幅度放松應該說沒有空間,否則會進一步推高中國貨幣的存量。

  決策層宏調思路不變

  面對8月下滑的經濟數據,李克強總理指是「暫時波動」,并一再強調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

  李克強總理對前8個月的宏觀經濟有三點評價:一是認為在今年下行壓力加大的情况下,經濟增長總體仍在合理區間,特別是前8個月的新增就業接近1000萬人,幾乎接近全年的增長目標;二是認為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是「沒有搞強刺激,沒有放松銀根,而是強力推動改革,大力調整結構」,特別是政府簡政放權對經濟的正向推動作用顯著,商事登記制度的改革,使得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61%;三是再次強調要正確認識經濟的新常態,更加關注結構調整等長期問題,不隨單項指標的短期小幅波動而起舞。同時,李克強總理強調最后4個月穩定經濟的主要舉措仍然是改革。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適度回歸已為高層所接受,那種一遇風吹草動就實施強刺激的政策思路早已被本屆政府所摒弃。

  事實上,從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有關「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定調,加上李克強總理不斷釋放的宏觀調控遵循上下限底線思維,采取微刺激+定向調控方式,與此同時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不放松的宏觀決策思路并未有所改變。

  有跡象顯示,中國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會減慢。據此前媒體報道,中國高層領導人上月齊聚北戴河,一致認為年底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將是推進改革,優先於出台刺激增長措施,并接受了經濟增幅可能低於7.5%目標的現實。

  中國財長樓繼偉9月20日在G20財長和央行官員會議上說,中國并不會因為任何一個經濟指標而對其經濟政策大修大改。

  保持改革定力 須防過度刺激

  「靠原來政府刺激,依靠傳統的三駕馬車驅動的發展道路已經很難以維持了,只有改革創新才能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因此要保持改革的定力。」張茉楠如是表示。

  張茉楠指出,一方面要做好政策的預期管理,保持政策的穩定。政策要保證好改革預期,很多問題上不能讓步於短期的經濟增長波動,微調過度就是超調了。微調既有幅度的調整,也有頻率的調整。如果不斷地調整,那就不是微調了,整個政策的主線和方向也就變了。所以既然已經明確未來中國經濟的調整,那微刺激也好,還是政策的創新調控也好,應該以「長期的結構調整」為基點,而不是以短期的微增長來評分。另一方面是保持改革的定力。現在是牽一发而動全身,現在大家都想推,但是要分清誰先誰后,先推見效快的,不要齊步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指出,短期內經濟刺激政策支持經濟增長與就業,但長期來看會產生負面效應。不過,這并非是完全否定刺激政策,「穩定宏觀經濟的政策還是有必要的,需要避免的是過度刺激。」另外,他表示改革意味著短期內要容忍更低的經濟增速,只需保證就業不出問題就好。在他看來,短期內中國并不存在就業問題。

  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機制創新,或許是使中國經濟長期持久增長的動力所在。對決策層而言,既要堅持調結構、深化改革不動搖,又要顧及短期經濟波動,把握經濟勿突破上下限的底線思維。如何在二者間做好平衡,考驗決策層的智慧。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