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3天文學家測星助解宇宙結構

2014-09-26
来源:香港商報記者呂文蕙

  【香港商報訊】記者呂文蕙報道: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你看見什麼?今屆獲頒邵逸夫天文學獎的3位天文學家,抬頭望見宇宙的無限可能,在測量星系大尺度結構特徵上作出巨大貢獻。他們以宇宙大爆炸後靜止下來的聲波作尺規,使用重子聲震蕩(BAO)及紅移空間扭曲,計算出星系分布的規律,結果足以對宇宙學模型作出約束,有助解開宇宙結構之謎。

  究竟是什麼因素驅使宇宙加速膨脹呢?早期宇宙的溫度很高、密度很大,但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密度擾動,使重子聲波像聲波一樣前後震蕩,至今傳播了一個相等於近五億光年的巨大範圍。BAO尺度相等於宇宙早期的聲速,乘以聲波停止傳播之後的宇宙年齡,可以對宇宙幾何學進行大型測量,了解宇宙膨脹的歷史。

  杜倫大學物理學教授肖恩‧科爾(Shaun Cole)1963年於英國出生,當時正值是人類展開太空探索的年代,經典科幻片《星空奇遇記》的誕生,亦令更多人對宇宙產生興趣。他自小對太空及天文學感到興趣,並具數學和物理天賦,最愛鑽研「宇宙從哪兒來」及「浩瀚宇宙是如何形成星系」等大問題。他最大的貢獻範圍是建立宇宙結構模型及結構以階級式形成等。

  ●肖恩與約翰紅移測量星系光譜

  肖恩及英國愛丁堡大學天文學院宇宙學教授約翰‧皮考克(John A Peacock)其後參與有超過30名英國和澳洲科學家參與的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計劃。紅移是指物體的電磁輻射波長增加、頻率降低的現象,由於光譜上譜線會向紅色移動一段距離,所以稱紅移。科學家透過事前完成測繪的光學成像,判斷這些星系的紅移值,由此得知星系距離地球有多遠,藉此建立一幅三維的星系地圖。

  約翰說,早期做的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計劃最多可以測量1.2萬個星系,但他們利用3.9米口徑的英澳望遠鏡觀測,每次測量面積是2平方度。全自動儀器給每個星系接上光纖,再把光線傳送到攝譜儀,每小時可測量400個星系的光譜,至今已解讀25萬個星系的光譜。

  他補充指,現時已完成近40萬個星系並知道300萬個星系的紅移現象,研究正進入突破性階段,預計將會在2020至2025年間,測量到約2500萬個星能量。

  ●丹尼爾BAO測星系距離分布

  至於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系教授丹尼爾‧愛森斯坦(Daniel Eisenstein),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陳帕契點天文台,帶領史隆數位巡天(SDSS)團隊,同樣以BAO觀測星系的距離和分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標準尺規」。

  丹尼爾特地從美國帶來一塊在SDSS中製造的感光板。他解釋指科學家會首先利用望遠鏡拍攝天空的發光點,遙遠星系或星體光茫落下的位置會被複製到光譜感光板上,研究人員其後會在每個標記穿洞並連接光纖,再安放在望遠鏡上,對準早前拍下相片的準確位置,收集光線並移到攝譜儀。光線波長的紅移現象,經分析後可以計算星系的距離及分布,數據有助製作三維地圖,至今他的團隊已經完成大約6000塊獨立感光板。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