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全球金融危機徵兆再現

2014-10-17
来源:香港商报

  美債收益率暴跌凸顯市場恐慌 全球金融危機徵兆再現

  【香港商報綜合報道】周三上午,美國國債收益率在短短幾分鐘內暴跌35個基點。這樣的下跌從通常會影響債券市場的經濟數據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因此美股周三的暴跌似乎表明,2008年所領略的那種市場病徵正在回歸。分析師認為,本周金融市場的出售比率比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期間任何點位都高,意味着目前華爾街存在海量的驚恐情緒。此外,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性指數(VIX)已經升至歐元區金融危機核心期間以來的最高水平,加上原油價格暴跌,金融危機好像會一觸即發。

  經濟堪憂歐美亞股市齊插水

  美國債息在一個流動性這樣大的市場上出現如此下跌,意味着某些人、某些地方正處於壓力中。這很像2010年初的「閃電崩盤」,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災難徵兆,即使價格所受的影響被快速逆轉──2010年那次崩盤預示了長時間的波動,直到次年年底才出現危機后的反彈。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主流觀點將受到嚴峻考驗。

  QE的結束通常被視為證券市場的風險時刻,即使聯儲局按照承諾非常緩慢地縮減購債規模。但人們認為會出現的問題是,一旦支撐消失,債券收益率可能會突然上升。根據主流觀點,債券收益率根本沒有下降空間,更別提跌到周三早上一度觸及的1.86%。

  需要注意的是,這和聯儲局去年5月發表「縮減言論」之前的收益率水平已相距不遠,當時是1.63%。如果不是人們對全球經濟健康深感不安,收益率不可能下跌這麼多。

  歐股連跌8天11年來最長

  美股周三均以下跌報收。其中,道指下午一度重挫460點,跌穿16000點大關,為今年2月以來首次跌破這一點位,全天跌幅為1.06%。歐洲股市遭受的損失更大。英股下跌2.83%,法股市跌3.63%,德股下跌2.87%。歐股周四跌勢還未止,盤中跌幅仍達至2%。歐股周四已是連續第八天走低,創出2003年以來最長連跌紀錄,投資者正在考慮所謂的非核心國家是否會重新陷入金融危機。在亞洲方面,日經225指數周四收盤急挫2.22%,報14738點。

  大宗商品季跌幅5年最大

  全球需求不振也令大宗商品市場承壓。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昨日下跌1.2%,單日跌幅創9月30日以來最大。今年三季度,大宗商品累計下挫12%,季度跌幅為2008年四季度以來最大。其中,布蘭特和WTI原油、玉米、小麥等穀物價格也相繼步入熊市。不斷增加的供應、強勢美元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施壓商品價格進一步走低。此外,肆虐美國的「極地渦漩」、烏克蘭危機和中東地緣政治危機也對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分析師預計,大宗商品的全球大買家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創下20年以來的最慢增速。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當天繼續下跌,收於每桶81.78美元,創2012年6月以來新低。倫敦布蘭特原油價格自6月以來下跌27%,油組的供給策略加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為油價下跌提供了理由。

  對冲基金行情4年最差

  此外,對冲基金正面臨自2011年以來行情最差的一年。幾宗規模最大、最被看好的交易遭遇失敗,部分經理人不得不采取止虧措施。對部分對冲基金來說,10月份的行情比9月份更糟。今年9月,整個對冲基金行業曾虧損0.75%。由於最近幾周市場變得更為波動,部分基金已減少了頭寸。在周三美國國債的「閃電崩盤事件」中,看上去有更多基金離場。

  市場恐慌背后:通縮未走遠

  一個幽靈,通縮的幽靈,正在全球游蕩。素有「聯儲局通訊社」之稱的希爾森拉夫撰文稱,在這輪市場波動背后潜伏着一個決策者認為幾年前已解決掉的問題——通縮。希爾森拉夫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物價普跌逐漸成為市場擔心的主要問題。近年來各國央行均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寬松政策,試圖消除通縮的影響。但如今,全球經濟的放緩,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股市集體遭到拋售,債券收益率狂跌,這一切都表明,通縮并沒有走遠。

  歐日美打擊通縮不力

  歐洲和日本的通縮憂慮尤為明顯,這兩大經濟體的領導人正在絞盡腦汁扭轉經濟放緩的趨勢。哈佛大學教授、前聯儲局理事會成員史泰恩表示,歐洲的通縮風險確實令人擔憂,決策者應該更加大膽。日本的CPI在突破1%之后,近幾個月又開始出現回落,經濟學家預期今年將再次跌回至1%以下。高盛更是不客氣地表示,安倍將不得不承認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美國面臨的情况與歐、日截然不同。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的通脹一直在朝着聯儲局2%的目標前進,但受到全球其他地區經濟放緩和美元走強的影響,美國CPI正面臨下行壓力。

  波動率回升有傳導性

  另一方面,全球市場正在見證不同市場間波動率大幅回升的傳導性。在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和波動性逐漸復蘇之后,股市的波動也在明顯加大。利率和債市波動率是負相關性的。這就意味着即便美國利率保持低位,債市波動率還是有可能會明顯放大。這種極端市場狀况的表現其實十分容易理解。當所有的投資者都蜂擁向債市來避險的時候,交易量和波動性肯定會水漲船高,所謂的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

  「過山車」料持續數日至數周

  10月上旬,尤其是過去5天,市場的連日暴跌對於投資者來說,可謂凶殘至極。在此之前,它總是以低波動示人。然而眼下,投資者在不同資產類別卻高度相關的市場上都蒙受了沉重的損失。實際上,除了直到最近才開始受追捧的國債外,在近幾日的狂風暴雨中,投資者幾乎找不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安盛保險首席經濟顧問、PIMCO前CEO和聯席首席投資官艾里安認為,市場這種波濤洶涌的狀况可能還會持續數日到數周。

  投資者持倉過於樂觀

  艾里安指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諸多投資者都為兩種深入人心的觀念所荼毒,即︰全球經濟將會在低增長環境中維繫着平衡,於是既不會陷入衰退,又避免了通脹高漲,而央行們將繼續抑制市場波動性,而且不只是事前的抑制,即使是出現突發狀况也是如此。這種預期唆使投資者全面地承擔了更大的風險,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無視基本面估值、流動性現實等問題。艾里安進一步指出,如果投資者不對自己的倉位如此過度地樂觀,周三的資產價格也不會波動得如此劇烈。然而事實是,他們都曾過於樂觀。隨之而來的價格波動幾乎席卷了每一個資產類別。

  展望未來,艾里安如是看︰這個階段不會很快就過去。市場波動仍然有望在未來幾日或數周里延續下去,直到這兩種力量的博弈完成︰第一,部分投資者的被迫去槓桿,尤其是那些在10月錄得巨額損失的對冲基金;第二,央行們再次重申各種安撫市場的話。

  政策效力有限央行難有作為

  在全球市場深陷大恐慌的同時,全球央行也走到了十字路口。知名金融博客Of Two Minds的博主史密夫認為,以前還沒有那些看似無所不能的金融界上帝實際上只有那麼少的權力。現在很多文章都提到,聯儲局要終結QE,歐洲和日本兩地區央行的寬松又越來越明顯地有局限性。

  購買資產或為最合適選擇

  過去六年,央行購買債券、向金融系統注入流動性的成效越來越小,央行面臨質疑。如今面對股市大跌,央行會怎麼做?史密夫預計,可能選擇以下三種做法之一。

  一是承認央行權力有限。這樣做可以迫使政府解決那些過去六年靠央行大寬松避免的問題。二是開始大規模購買資產。由於借貸和寬松都失去信譽,央行別無選擇,唯有如此才能支持資產價格,保證健康的經濟體顏面不失。三是推出新一輪QE,但這只會讓本已失去信譽的央行及其政策更加失信。

  因此,史密夫認為,最適合央行的應該是第二條路,即要支持大規模購買資產。為何央行只有以上三條路可走?史密夫解釋,央行手中的武器無非三樣。

  央行作用:提供抵御危機緩冲

  一是向銀行提供低成本的貸款,希望銀行用這些資金向家庭和企業放貸。這些新增貸款會讓央行增加的流動性注入實體經濟。二是購買債券,壓低利率,購買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支持房產市場。三是向流動性吃緊的關鍵金融機構和銀行無限量提供流動性,成為這些機構的終極救助方。

  所以,央行實質上是提供了抵御金融危機的緩冲。短期貸款到期的時候,貸款方可能耗盡資金,有了央行的短期流動性,他們可以免於倒閉破產。在信貸吃緊的環境下,對違約的恐慌會推升利率,扼殺正常的貸款操作,如果能壓低利率,就有助於緩和信貸緊張。

  金融化結構性問題破壞經濟

  可是,過去六年,央行已經從短期緩冲的供應者搖身變為政府、經濟和資產市場的救世主。而這就是央行政策限制沒能如預期發揮作用的原因。史密夫指出,那些傳統的分析師都預計,在央行像過去一樣提供緩冲后,全球經濟就會迅速復蘇。可他們錯了,如今既有負債過多、槓桿、風險和缺乏透明度這類金融化的結構性的問題,又有幾乎毫無監管和不當的激勵措施,它們已經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