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解读四中全会:中共指导思想由“三”变“四”

2014-10-24
来源:香港中通社
  解读四中全会“干货”:中共指导思想由“三”变“四”
  香港中通社10月24日电 据中新网24日报道: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释放出不寻常信号,其最大的变化是在中共指导思想的表述上。此次公报与去年三中全会公报相较,指导思想由“三”变“四”,表明现任最高领导人的思想体系已经纳入到最高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之中。
 
  指导思想由“三”变“四”
 
  四中全会公报最大的变化,是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上。对於中国政治而言,指导思想的变化往往透露出重大信号。比如何时不再在会议文件中提“毛泽东思想”,何时写入“三个代表”,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节点,标志着最高领导人建构意识形态的战略意图。
 
  此次公报与去年三中全会公报相较,指导思想的表述上,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之後,加上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思想由“三”变“四”。这是中共最高规格会议文件中首度将“习的讲话精神”与已经载入党章作为中共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并列。这一变化表明,现任最高领导人的思想体系已经纳入到最高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之中。
 
  “党的领导”词频创新高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一共出现了13次“党的领导”,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中央全会公报中从未出现过10次以上,去年的三中全会公报中只出现了5次。公报并且首度写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旨在强化执政党的权威,而非推行西方式的政治体制。
 
  “反腐败”仅出现一次
 
  出乎公?意料的是,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只在总结一年来工作时提及一次“反对腐败”,而在关於法治建设的具体论述中无一处“反腐败”字样,而此前外界预期将对周永康、徐才厚进行处理,也未见相关内容。这并非表明高层对“反腐败”不重视,很可能说明高层将“反腐败”作为和“依法治国”相并列的顶级命题,将在未来专门开会研究。目前来看,明年的五中全会可能会作出对周、徐等人的最终处理决定,届时是否会打破惯例在讨论五年规划之外专门涉及反腐败问题,引人关注。
 
  此外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全会确认中央政治局对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委员杨金山“开除党籍”的处分,这是对杨金山案件的首次公开。
 
  一般情况下,官员落马的消息不会通过中央全会首次宣布,中央全会只是对已有案件履行程序性手续。这次杨金山案的消息披露大异常规,通过中央全会曝出,显示出军队治理的复杂性。此前,对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的处理也打破惯例,高层在对其立案调查时并未对外公开,公布时就已进入“开除党籍”的处理阶段。
 
  司法改革有“干货”
 
  公报明确提及三方面的司法改革措施:一是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建立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高层试图以此解决敏感的官员插手司法案件问题。二是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试图从解决司法机关受地方党委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同时,高层还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提出最高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最高法巡回法庭或成为一些跨行政区大案要案特殊案件的审判平台。三是强化“法律人共同体”,提出要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和检察官。该项措施有助於提升中国的“司法职业化”水平。
 
  “依宪治国”写入公报
 

  四中全会回应外界争议,“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写入了公报。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三十周年大会上首度提出“依宪治国”,这被视为新一届领导人公开言论中与“宪政”一词的内涵最为接近的概念。此後一段时期“依宪治国”一词在公开媒体报道中忽隐忽现,引发外界猜测。而在四中全会会议中载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表明执政党愿意更大程度上使宪法发挥作用的改革姿态。(完)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