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海外人士:佔中者須盡早妥協撤離

2014-10-26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多团体举办反“占中”撑警察祝福香港烛光晚会

 
    本港「佔中」還在繼續,國際輿論關注亦未停歇。有外媒指,香港實際上已享有高度自治和民主,但一些示威者採取了極端的、不負責任的、魯莽的方式表達政治意願,這樣做恰好與其最初的理念相違背。「佔中」者已處於理虧狀態,應盡早撤離。另外,接受本報採訪的外國企業高層亦認為,「佔中」者表達訴求的方式必須尊重法律程序,而為了行使個人權利而置大多數人利益於不顧,則是任何國家和政府都不能允許的。
 
    香港商報記者 郭志文 黃兆琦 周倩穎
 
    大馬前總理:少數人示威不叫民主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日前在港回應關於「佔中」看法時,首先給「民主」作出定義。他指,「民主」應是多數人的,倘若少數人將自己的政治訴求以抗議示威形式提出來強迫多數人妥協,這不叫民主。
 
    馬哈蒂爾表示,目前參與「佔中」的僅是一小部分香港市民,這說明他們所要求的「民主」並不是多數人的訴求。在他看來,多數香港人其實更熱衷賺錢和做生意。這種情況下,那一小部分人可能需要通過其他方法來解決政治訴求了。另外,他認為選舉制度是一個多數選民參與的機制,少數派不能因選出的人不是他們樂於見到的就謀劃推翻政權。
 
    不排除外國勢力介入「佔中」
 
    馬哈蒂爾續說:「大家要知道,『佔領華爾街』是美國發明的,華爾街清場時美國媒體CNN並沒有報道。但如果香港清場,相信美國媒體一定會整版整版地大做文章。」
 
    關於「佔中」是否可能有外國勢力介入,他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他指,西方政治文化是推崇民主,並喜歡把民主強加給其他國家。馬哈蒂爾用烏克蘭及中東舉例稱,有些通過選舉而上任的政府沒有得到歐盟或美國的「喜愛」,歐盟或美國就支持小部分人推翻政府,這些都不是民主。「你支持民主,就要接受失敗,服從大多數人的意願,而不是煽動一些人佔領建築物,給政府壓力。」他同時指,這樣的「民主」非但沒給當地人帶來好處,還滋生出恐怖主義,最後反倒禍害了美國自己。這帶給美國的教訓是:不要干涉他國內政。「可惜,美國的記性很差」。
 
    外企高層:表達意願須守法
 
    與此同時,一些外企高層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也表達了對「佔中」的看法。英國亞太房地產經紀公司總監羅蘭特.波登表示,最近在歐洲新聞媒體上看到有關新聞報道。他強調,民主社會賦予人民以適當方式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但無疑這種表達要遵從一定的法律程序。不符合法律程序非法佔領道路是為政府所不允許的,並將導致一定的法律後果。
 
    德國佩茨特公司總裁蒂羅.魏斯堡稱,從法律程序上講,「佔中」這種表達訴求的方式是有爭議的。我個人認為,遊行示威是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利,但行使該權利一定要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行使。以最近德國發生的鐵路工人罷工為例,罷工時間嚴格限制10月7日晚上9點到第二天凌晨6點。雖然罷工原則上適用所有德國鐵路員工,但事實上長途鐵路和主要幹線的快速列車,最終沒有參與罷工。原因就在於長途列車和主要幹線如果停運,對社會公眾影響會非常大,也會讓社會公眾失去對鐵路員工罷工的理解。這個例子是比較積極的,對其他地方的人可能有一定參考意義。

    韓國大真大學教師金凱: 「沉默的大多數」淪為佔中人質
 
    韓國大真大學助教金凱近日在日本媒體發表評論文章指,《牛津政治學詞典簡編》對「民主」定義是「希臘詞語,『人民的統治』。由於人民的意見難以達成一致,民主與「多數人的統治」意思相近。那麼,香港的多數人是誰?香港大學最近一份民調顯示,54%的受訪者反對「佔中」,只有27%的人表態支持。有趣的是,香港「泛民主派」和西方把反「佔中」者(包括「沉默的大多數」)稱為「親北京人士」。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親北京」是否就等於在道德和法律上「反民主」?畢竟,支持「佔中」者是少數。西方是否相信--少數人違反法治、破壞社會穩定的行為是真正純粹的民主?牛津詞典是否應在「民主」解釋中添加「少數人的統治」?
 
    「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發言人周融在彭博電視的一次討論中表示,佔領運動者已劫持「沉默的大多數」。對此,金凱指,「佔中」的確是一場政治綁架。它是一場主要由激進的年輕人發起的魯莽的全球運動。如果有人想批評香港的法治和警察恢復秩序的執法行為,那麼別忘了美國,自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開始至今,已有將近8000名抗議者被捕。
 
    現時比港英時代高度自治民主
 
    金凱寫道,一些抗議者也許真心希望在香港最終實現純粹民主。然而,眼前的事實是,比起英國殖民地時期,香港實際上已享有高度的自治和民主。
 
    香港學生採取極端的、不負責任的、魯莽的方式表達政治意願。這樣做恰好與他們最初的理念相違背。理想主義和衝動的結合是非常危險的。與此同時,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態度依然相對溫和。他們的優勢和信心,來自大多數人支持。這種現實主義的堅定態度,比起抗議者阻塞街道、佔領公共空間的行為,更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還有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學生背後的人是誰?現在無須去推測,因為真相最終會水落石出。
 
    紐約客:佔中非民主鬥爭
 
    昨日,美國紐約一名退休科技工作者接受本報訪問,表達了他對「佔中」的看法。
 
    這位不願具名的紐約客首先覺得「佔中」示威者經過詳細策劃,只不過是想用擾亂及破壞作為達到其目的的手段。「但是,『佔中』並不能視為民主鬥爭。」他說,學生並不能因為上街示威,就聲稱他們有權替香港說話。民主需要辯論、討論及包容。
 
    談到美國在「佔中」過程扮演的角色時,他說,「毫無疑問,美國的全國民主基金會肯定對被其視為潛在競爭者的反對力量投放大量金錢。但要記住,在任何社會,顏色革命從來都沒有解決過任何問題,更嚴重的是,它帶來越來越多的挑釁。只要看看烏克蘭,就可知道外國勢力干擾所帶來的負面後果」。
 
    BBC:佔中理虧須及時終結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道稱,香港「佔中」運動已到瀕臨暴動的邊緣;「學聯」要是率先帶頭撤離,應是智慧之舉,可及時終結這場社會運動。
 
    報道說,「佔中」充滿理想主義,但已處於理虧狀態。首先是非法集結,警方完全有理由採取清場行動,法院亦可派人到佔領區執行禁制令。再說,「佔中」並不能代表全部港人,已被指責是「自私」行為,以干擾他人利益去實現自己的目的。現在,反「佔中」者已號召各行各業提出反對,並將通過司法追討損失,因此,「佔中」運動拖得愈久,對其愈不利。
 
    民主講求服從多數、尊重少數,因而須具妥協精神。要是這場運動再惡化下去,演變成暴亂,則學界之前提出美善的民主追求,變成了千夫所指的悲劇,並非明智之舉。
 
    另外,BBC中文網還刊文指,雖然「佔中」宣揚的行為準則是印度甘地式的「公民抗命」理念,但現實是口號喊得震耳欲聾,和平理性非暴力卻難尋蹤影。「佔中」者把自己的利益要求建立在侵犯和挾持公眾利益的狂歡上,造成其他道路使用者有家難回、有班難上、有工難開。「法不責眾」正使得法制這一香港核心價值和核心競爭力迅速損耗。
 
    印尼《國際日報》:識時務方顯明智
 
    印尼媒體《國際日報》日前發表評論文章,呼籲香港「佔中」者應更明智,「認識時務才是俊傑」。
 
    文章指,1997年7月1日,英國國旗慢慢降下,香港特區區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自那日起,香港一切事務,包括防務、外交、內政、行政等等,都應由中方及香港特區安排、處理、決定。英國政府已無絲毫干涉的權利。
 
    文章敬請所有英國人領悟此理,不要干涉中國內部事務;而香港「佔中」的人們應明智地睜開眼睛看事實,承認事實,面對現實,不「佔中」、不罷課、不上街滋事;應信任自己的國家,服從中國全國人大及中央政府的決策。
 
    文章認為,香港「佔中」者應理智地憶想,英國統治的155年裏共指派28位總督,港人都能接受,難道英國總督比自己的特區首長更優越,比全國人大決策更明智?
 
    西班牙《國家報》:  美英不會因佔中與華對抗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刊文指,華盛頓和倫敦都不願因香港抗議活動與中國產生正面對抗。地緣政治方面的考慮、經濟利益及對主權的尊重超過了捍衛人權的說辭。
 
    文章稱,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根據協議,港人一些基本自由得到保障,包括和平抗議,也允許香港逐漸朝民主選舉的方向邁進。
 
    文章認為,香港抗議活動不太可能造成西方與中國關係的重大改變。孤立中國將損害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利益,美國應認識到,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是息息相關的。美國作出任何過度粗暴的干涉舉動都可能適得其反。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