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貶值谷出口系飲鴆止渴

2014-10-27
来源:香港商报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經濟增長放緩,改革紅利在短時間內難以發揮作用,而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明顯放緩,如果出口市場再無起色,中國經濟可能會陷入短期的危機。因此有這樣一種觀點,在美元復蘇的壓力下,中國適當地干預人民幣貶值,提振出口,將成為可能性非常高的選項。有專家表示,用貨幣貶值去刺激經濟是非常不可取的,影響出口的因素很多,貨幣只是其中之一,若讓人民幣持續貶值,不僅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危機,更可能刺激目前的貶值競爭越來越激烈,最后造成「雙輸」的局面。專家提醒,貨幣只是一種工具,切不能本末倒置,將經濟問題簡單地歸結於用匯率解決,此外,匯率的走勢始終依附於實體經濟,人民幣短期沒有貶值壓力,保持穩定和強勢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香港商報記者張幸

  貶值對出口作用有限

  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希望通過一系列改革來實現質量更高、但速度放緩的經濟增長,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在改革紅利短期難以發揮效用的情况下,中國經濟是否會失速以致「硬著陸」。目前來看,GDP的組成部分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第一個選項效果慢,第二個不能選,似乎最簡單與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讓出口重新成為中國經濟動力的引擎。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中國領導人沒有給出過會讓人民幣貶值的暗示,但這個選項是合乎邏輯的。中國在消化過度投資的同時需要維持一定速度的增長,既然中國政府已經多次表示不會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那麼用貨幣貶值讓更多的净出口成為聯繫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是很好的緩冲工具,除非中國願意承受經濟硬著陸的代價。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從中國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中國依然屬於發展中國家,貨幣無法自由兌換,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還是依靠貿易帶動。目前貿易出現的萎縮情况確實會對中國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因為貿易不僅涉及實體經濟,還關乎對外交往,所以出現以貶值刺激出口的意見可以理解。

  「但出口額和利潤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產品質量、品牌,此外還有貿易壁壘、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眾多因素,匯率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譚雅玲說,中國目前還是以來料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品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也缺乏對產品的定價權,很難用單一的貨幣貶值去改變出口。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陳炳才亦認為,寄期望於匯率的貶值帶動出口不符合實際。國外進口商牢牢控制了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只要匯率貶值,或出口退稅降低,對方就要求降低價格,而匯率升值、降低出口退稅,就同意提價。

  人幣持續貶值或引發危機

  由於匯率變化對貿易狀况的影響具有「時滯」效應,因此若要實現對出口的影響,必然要使人民幣處於持續貶值的狀態,這很可能引發金融危機。有觀點指出,一旦貶值預期持續性地自我實現,將為后市帶來流動性緊張風險,并且利率價格將隨著資金大規模流出而抬升,刺激中國債務的償債風險再次增大。與此同時,資金外流導致支撐資產價格的流動性減少,最終可能會刺破本已經存在較大泡沫的領域,特別是房產市場。「如果套利交易減少或消失,資產價格下跌將成為真正的風險,尤其是房地產是中國金融體系至關重要的抵押品,如果房地產資產價格出現危機,那麼全局性的緊縮效應就將開始釋放,顯然目前監管層不會允許這種情况發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說。人民幣持續貶值帶來的另一負面影響,就是需要進口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大豆、糧食等價格會升高,直接給中國帶來通貨膨脹危險,上游物資漲價,必然帶動整個產業鏈,加劇目前的通貨膨脹。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認為,通貨膨脹不利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目前中國正進入經濟結構調整的新階段,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均衡狀態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演進,有助於改變過度依賴出口的發展方式。同時,他指出,出口企業僅依靠廉價勞動力難以維持競爭優勢,只有讓企業不斷調整結構,放弃粗放式出口的增長方式,通過產品、產業升級來提升國際競爭力才是正道,若人民幣匯率一直貶值,出口企業又可能因為缺少競爭壓力而回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這反而不利於中國的出口。

  開打貨幣戰如飲鴆止渴

  人民幣貶值不僅會給中國自身帶來極大傷害,而且可能會讓各國陷入「貨幣戰」。在目前全球主要國家大打貨幣戰爭,競相比拼誰的貨幣貶值快的背景下,一旦中國加入這場貨幣戰爭,將會刺激貶值競爭愈演愈烈,有造成最后「雙輸」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時代,當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陷入低迷,而常規的刺激政策又難以奏效時,往往會通過貨幣戰將自身的困難轉移給別國。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貨幣戰雖然的確可以傷人,但卻未必能夠利己。2012年初以來,歐債危機的反覆和蔓延嚴重影響了歐元區經濟,對其他經濟體的外需也造成較大冲擊,為了擺脫危機,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價格寬松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試圖通過貨幣貶值刺激經濟。特別是日本,推出「無限期」貨幣寬松政策。

  「貨幣競爭性貶值的結果是,發達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未有多大改觀,失業率也并未有多少下降,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不是流動性不足而是需求不旺。」同濟大學財經與證券市場研究所所長石建勋說。譚雅玲指出,當今世界貨幣中,美元一枝獨大,在全球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上沒有可以抗拒的敵手,若開始貨幣競爭,歐元、日圓無奈美元貶值,但可以轉移矛盾壓力於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接下來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可想而知。

  「貨幣競爭將是非美貨幣難以避免的災難,甚至將演變為金融危機。」譚雅玲說,中國清楚知道競爭性貨幣貶值對自己來說是飲鴆止渴,不可持續,對其他國家來說是以鄰為壑,中國不會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市場格局之下。

  匯率難補經濟短板

  可以看到,以貨幣貶值提振出口的理論缺陷在於,把复雜的經濟問題簡單地歸結於一個因素——貨幣的匯率,從而排除了眾多其他影響因素。事實上,即便是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在中國國際貿易壁壘和摩擦加劇、歐美市場回暖緩慢等背景下,去年中國外貿總額依然達到25.83萬億人民幣,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顯示中國外貿的強大競爭力。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出口的優秀表現并不是通過貨幣貶值實現的,近年來中國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這才是「中國制造」贏得世界市場的關鍵。「中國目前的問題是產能過剩,如果都靠出口解決必然會造成惡性競爭,所以關鍵還是落在解決實體經濟的短板上,而不是進行貨幣貶值。」孫立堅說。譚雅玲亦持相同觀點,她認為,貨幣只是一個工具,中國經濟最終還是要看貿易實體和工業實體,僅靠匯率是無法解決經濟問題的,實體經濟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譚雅玲進一步指出,中國很多經濟問題都陷入了本末倒置的怪圈,中國經濟目前最需要的不是貨幣貶值,而是要找到自己的經濟特性,以自身國情為主,在與世界經濟比較的同時力所能及地進行發展,不能跨越式發展。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展現給世界的形象卻是工業大國,在農業、工業發展還不足的情况下又開始發展服務業,這脫離了中國的國情,錯位了產業鏈的發展。」譚雅玲說。她強調,中國從出口導向轉換到內需主導的經濟增長方針必須建立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目前中國產業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還沒到可以用消費去拉動經濟的階段。

  人幣短期不具備貶值壓力

  有論者認為,即使中國不引導人民幣貶值,在美元的強勁復蘇下,人民幣匯率趨勢也會往下,而用人民幣貶值刺激出口是順水推舟的事情。自6月以來,美元對G3(日歐英)貨幣突然走強,美元指數更是在國慶期間刷新逾4年新高。尽管金磚四國中其他幾國的貨幣(雷亞爾、盧布和盧比)兌美元匯率分別下跌了7.8%、14.3%和1.6%,但人民幣不僅沒有臣服於美元的反彈,反而相對美元升值了。雖然美元在15日重現大幅下滑,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被明顯上調,再創近7個月高位,不過目前多數人依舊看好美元中長期升勢,認為人民幣在美元復蘇的壓力下撐不了多久。但譚雅玲持不同觀點,她表示,學者們三四年前就預測美元要走強,但這一局面并沒出現。美國的經濟利益需要美元必須繼續貶值,這對未來的美國經濟十分重要,包括經濟增長指標,就業數據以及制造業等基本生產狀况都會受損於美元升值,美元沒有升值的動因。「預計美元貶值將繼續,升值只是暫時的調整,不是階段性的反轉,既然美元貶值基準不變,自然不會對人民幣造成貶值壓力。」譚雅玲說,人民幣未來的走勢要取決於中國的經濟,目前中國經濟依然處於曲折上下錯落地在發展,人民幣依然會維持雙邊走勢。此外,海關總署剛公布的9月份進出口貿易數據,也給了人民幣在短期內的升值動力。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出口同比增長15.3%,進口同比增長7%,貿易順差310億美元,而8月中國貿易順差則創下498億美元的歷史記錄。

  「雖然9月貿易順差比8月有所收窄,但仍處於較高水平,這會支持人民幣繼續穩中有升,貶值空間暫時看不到。」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

  人民幣國際化再提速

  目前,中國正積極推進人民幣走向世界,對人民幣來說,要在國際上被接受為交換單位和儲值手段,保持強勁和穩定是關鍵。因此,中國應該不會選擇貶值人民幣以刺激出口。2008年以來,中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明顯提升。近日人民幣國際化又下一城,10月14日,英國政府成功發行第一筆人民幣國債,債券期限3年,發行規模30億元人民幣,利率定在2.7%。這是首隻由中國以外的國家發行的人民幣主權債券,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認購開始后12個小時內收到來自全球的85個訂單,金額高達58億元,遠超出30億元人民幣的預訂發行量。

  「這標誌著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步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是從貿易開始的,但發債是金融領域,這是非常大的進步,說明人民幣國際化從貿易滲透到了金融。」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說。英國的舉措體現出人民幣未來成為儲備貨幣的潜力,事實上,許多政府和央行正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英國也是其中之一,澳大利亞已宣布計劃將其外匯儲備的大約5%投資於中國國債,而尼日利亞、白俄羅斯以及馬來西亞都已公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體系。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越來越多國家願意采納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是好事情,中國在推廣人民幣上還需要做「一些功課」,包括逐漸允許人民幣可兌換和保持金融穩定。譚雅玲指出,人民幣雖然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的外匯儲備,但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資質的儲備貨幣,沒有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認可,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不必把推進的速度看得太重,這將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