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习近平福建旧事:与彭丽媛结婚只办1桌酒席

2014-10-30
来源:福建日报

一九九九年六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深入福安市康厝鄉東山佘村調研。

一九九六年五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深入永定縣城郊鄉指導扶貧工作。

二○○一年九月四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到尤溪縣湯川鄉調研。

  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踐行群眾路線紀事

  “魂飛萬裏,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1990年7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文思縈系,當即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闋。

  詞作於次日發表在《福州晚報》。1990年12月1日,經譜曲後該詞再次刊登於《福建日報》。

  24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又一次吟誦起這首詞。

  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讓習近平感慨萬千,夜不能寐?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讓總書記曆二十餘載念念不忘,推崇備至?

  是焦裕祿同志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總書記。

  他指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

  從1985年6月,32歲生日那天到廈門任職,到2002年10月辭去福建省省長一職,調往浙江,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他先後在廈門、寧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親身參與福建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給福建人民留下了深刻記憶,人們對他在福建的往事時時念起。

  “習近平同志不僅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倡導者,更是群眾路線的踐行者。”回憶起與習近平共事的時光,許多福建的幹部都這么說。

  習近平常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在福建工作時,他積極倡導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在改革發展、改善民生、改進作風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實踐,在造福福建人民的同時,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理論和精神財富。

  今年初以來,在全省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之際,本報采訪組深入廈門、寧德、福州、龍岩等地,追尋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踐行群眾路線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他所推動的各項開創性實踐的成果與效應。

  【上篇】 為民情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率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第一次見面時,總書記莊嚴承諾。

  這次不長的講話中,習近平19次提到“人民”二字。

  因為深知人民群眾是力量源泉,25年前習近平就旗幟鮮明地指出“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是幹部的基本功”。在寧德,他倡導開展“四下基層”;在福州,他大力推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密切了黨群幹群關系,凝聚了發展合力。擔任福建省省長時,習近平強調,我們要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個字,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利益。

  體察民情

  ——到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雪中送炭

  下黨鄉,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1988年才建鄉,曾經是“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帶領地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路上跋涉2個多小時,深入到鄉政府所在地下黨村。

  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裏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吃飯、午休就安排在鸞峰橋上,午飯後,稍作休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

  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裏,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習近平一行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直到晚上8點左右,他們才回到壽寧城關。

  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縣城招待所後,許多幹部才發現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習近平同志後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兩次來到下黨,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無論是在廈門、寧德,還是後來主政省會福州、擔任省領導,百姓的安危冷暖,習近平始終記掛在心,訪貧問苦成了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進下黨鄉”,只是習近平心懷百姓的一個縮影。

  擔任廈門市副市長期間,習近平曾分管農業農村工作。他提出,分管農業,首先就是要上高山,下海島。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時任同安縣長郭安民記得,有一次他陪同習近平下鄉調研,村支書請他們喝茶。由於長期泡工夫茶,茶杯上面有茶堿,看起來有點髒,習近平端起來就喝。“過去領導下鄉一般自帶保溫杯,一坐下來,秘書就把杯子拿來。習近平同志這一喝,和基層群眾的距離一下子近了。”郭安民感歎。

  習近平強調:“下基層要少搞‘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窩蜂’似地湧到工作基礎好的‘熱門’地方去湊熱鬧,而要多跑‘冷門’,到問題多、困難大、條件苦的地方和群眾中去送溫暖、辦實事。”

  在他看來,看了困難多、問題多的地方,才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也有利於黨委政府正確決策。

  習近平也在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機制,進一步轉變幹部作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凝聚合力推動發展。

  主政寧德後,習近平提出並倡導實施“四下基層”工作制度: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全力推動閩東地區擺脫貧困。

  當時的寧德,全區9個縣有6個是貧困縣,被確定為全國十八個連片貧困區之一。到任不到3個月時間,習近平就走遍了9個縣,後來又跑了絕大部分鄉鎮。

  1990年4月,習近平調任福州市委書記。5月4日,他和寧德地委繼任書記陳增光冒雨下基層交接。他們選擇的是習近平的扶貧掛鉤縣福安和全區最邊遠最貧困的壽寧縣。兩天時間裏,輕裝簡行,清茶一杯,便飯一餐,不搞迎來送往請客送禮,兩位書記討論最多的還是如何鞏固脫貧成果。交接工作進行得既順利又誠摯。

  到福州工作後,習近平大力倡導開展了“四個萬家”(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活動,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到群眾中去,與群眾交朋友,為群眾送溫暖、辦實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如今,“四下基層”制度在福建傳承、發揚,正在成為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保證,暢通民意訴求的便捷通道,服務基層群眾的有力抓手,幹部成長的重要平台。

  傾聽民聲

  ——把老百姓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

  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1988年12月20日,霞浦縣委黨校裏人來人往,寧德地區領導第一個下訪接待日在這裏舉行。時任地委書記習近平及地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同霞浦縣領導一起接待來訪群眾。

  習近平的第一個接待對象是縣公交公司職工舒穗英。由於縣對台部在其房屋旁邊的河邊建房,導致河道淤積,9月間的一場洪水沖進舒穗英家中,沖走了糧食和部分財產。為此,她寫信給地區領導反映情況,要求縣對台部負責清理河道,並賠償經濟損失。

  “沒有想到,習書記會這么快主動找到我。”現年已68歲的舒穗英提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在接訪現場,習近平詳細了解情況後,便同地縣有關領導到舒穗英家察看,並提出處理意見。

  這次接待日,地、縣兩級領導共與102名上訪群眾面對面交流,受理各種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得到當面答複解決,其餘的限定在一個月內處理完畢,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

  當天的總結會上,習近平說,我們工作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古時候的縣官尚且還有擊鼓升堂,為民申冤,而我們卻成天忙於開會,很少主動去抓這種事,這是不應該的。

  在習近平看來,“信訪工作的首義,在於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他要求:“在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必須放下架子,打掉官氣,主動上門,把信訪工作做到基層,把黨的關懷和政府的濟助送進普通群眾的家庭。”他改上訪為下訪,暢通了群眾表達合理訴求的渠道。

  在永泰縣信訪局,記者見到了數本已經泛黃的信訪記錄本,當中就有習近平帶領市縣領導到永泰接待群眾的原始記錄。永泰一中劉壽鋼老師的名字就出現在這個記錄本裏。

  已經退休多年的劉老師回憶,那是1991年4月13日,市縣領導第一輪聯合接待群眾日。當天下午,他和王仁老師代表全校師生趕到縣委黨校,反映學校的校舍安全問題。

  當時學校有一棟1905年修建的宿舍樓,地基已經變形,一下雨到處都在漏水,門框也歪了。修繕費用經各方籌集,還差10萬元。

  聽了兩位老師的陳述,習近平當場表示:“危房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就是借房子,也要搬,要以防為主。”

  “書記態度堅決,但也很誠懇實在,坦率地說當時的市財政也不寬裕。”劉老師說。最終拍板的結果是,市縣財政各出一半,並要求立即拆遷改造危房,確保師生生命安全。

  這一領導幹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在福州一直堅持了下來。1993年4月開始的市縣(區)領導第三輪接訪群眾活動,已不再是以往就事論事式的單一接訪活動,而是有意識地帶著問題到現場辦公,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1999年11月30日,時任代省長習近平收到一封署名為“一位普通的外來務工青年”的來信,信中反映在榕務工者面臨的子女上學這個普遍難題,希望政府盡快出台相關政策,及時解決這一問題,使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福州的經濟建設中去。

  習近平立即批示“應對打工族的生活更加關心,創造更有利於他們發揮積極性的環境”,將來信批轉給福州市政府,他還給來信的務工青年蘇仁壽回了信。

  福州市政府接到批示後,兩次召集有關部門,就外來工子女就學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制定出《福州市外來務工從業人員子女就學暫行辦法》,2000年1月開始實施。長期困擾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上學難問題,終於在福州得到圓滿解決。

  自己的一封信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讓蘇仁壽激動不已:“省長親自過問打工族反映的問題,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關心群眾疾苦,真心為人民辦事的精神。”

  2013年,福建全省共接收86.1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87.8%就讀於公辦學校。

  善解民憂

  ——著力尋求解決民生問題最佳路徑

  在福建工作期間,只要事關群眾利益、百姓福祉,無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都記掛在心,盡力解決。同時,他更注重以前瞻的目光,謀劃發展方略,尋求解決民生問題的最佳路徑和長遠之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省山區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住在以茅草為頂、泥土為地的茅草房裏。早在閩東工作時期,習近平就開始探索佘民下山、連家船民上岸的移民搬遷工程。

  1987年9月11日,寧德蕉城區九都鎮九仙村遭遇了百年罕見的泥石流災害。位於山上的小佘村一夜之間被亂石、碎瓦覆蓋,31人遇難。專家勘測後建議:這裏的土層結構不穩定,最好舉村搬遷。

  建村沒錢,財政撥出10萬元;建村沒地,臨近的漢族雲氣村劃出公路邊的16畝地。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下,當年重新選址的九仙新村就建起了3座新居,安置受災村民7戶19人。

  1989年春節和1990年1月3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兩度深入九仙村,走訪慰問受災群眾。

  第一次座談會就在村民鍾鄭英的新房裏舉行。那場災難中,她失去了10位親人。鍾鄭英聽不懂普通話,習書記握著她的手,讓她感到親切和溫暖。村幹部轉達了習書記的意思,希望她堅強,好好養育兩個孩子。習近平了解到她一家四口一年才收10擔糧,不夠吃,就吩咐鄉幹部給予解決。第二天,5擔糧食就送到了她家裏。

  上世紀90年代,九仙村佘民下山列入“造福工程”,陸續又有大量村民從山上搬入九仙新村,發展新型農業產業,過上了更好的日子。鍾鄭英住上了村裏最好的房子,孩子也已結婚生子,當年的傷痛,在新生活中得到撫慰。

  在省委副書記任上,習近平傾力推動實施“造福工程”,十多年接力,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的此項民心工程碩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個自然村,101萬人整體搬遷。尤其是千千萬萬的偏遠山區群眾、“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連家船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新世紀之初,福建人民的餐桌和全國人民一樣面臨著新困擾: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改善,食品供給雖無數量之憂,但存安全之虞。

  2001年2月,新華社接連刊發兩條反映省外餐桌汙染的報道。時任省長習近平敏銳地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汙染’是一個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關系我省農產品能否擴大國內外市場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此後,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治理餐桌汙染的省份。

  當年9月,治理餐桌汙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增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這比2004年起每年開展的全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整整提前了三年。

  至今,治理餐桌汙染已連續14年被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14年來,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成為國家“三綠工程”(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的示范省份。

  另一項工程——“數字福建”,也在習近平的推動下,取得驕人成績。時任省長習近平還親自擔任了“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開啟了我省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

  曆經14載耕耘,“數字福建”建設已延伸到福建政務、民生、經濟等領域,深刻改變著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給福建百姓生活帶來真真切切的改變——

  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社保卡集成醫保、金融等多項應用,實現一卡就診、一卡結算;率先建設覆蓋省市兩級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避免重複檢查,為患者節約了大量費用……

  【中篇】 務實精神

  “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幹才能夢想成真。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真抓實幹、埋頭苦幹的良好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指出。

  習近平極力倡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他認為一個領導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寧德,他從實際出發倡導“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加快落後地區擺脫貧困;在廈門,他領導制定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在福州,他提議並主持制定“3820工程”。

  他強調,領導者要著眼長遠,善謀全局,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在福建,他提出並推動實施了生態省建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重大發展戰略;總結推廣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這些富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思路舉措,至今仍是福建科學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動力。

  實事求是

  ——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政績觀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始終注重走群眾路線,倡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1988年6月26日,習近平到任寧德地委書記。當時,閩東經濟總量在全省排行老末,發展條件也不好,交通閉塞,成了“黃金海岸的斷裂帶”。

  對於新上任的書記,大家充滿期待。一些幹部群眾希望,他能憑借自身豐富的人脈資源和在經濟特區及中央機關任職的經曆資曆,新官上任燒它“三把火”,迅速改變寧德落後面貌。

  習近平卻沒有急著燒“三把火”,而是帶領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全區9個縣以及毗鄰的浙南,開展為期近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初步確立了閩東的發展思路。

  習近平提出,當時閩東的老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區情、區力根本不具備跨越式發展、大規模開發條件,不能一味地謀求超常規發展,而應當把解決吃飯穿衣住房為內容的“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為下一步實現跨越發展打基礎、創條件、蓄能量。

  1988年9月,根據調查研究的情況,習近平寫下來寧德工作後的第一篇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文中,他用“弱鳥”來形容貧困的閩東,用“弱鳥先飛”來強調貧困的閩東要有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要有“先飛”的意識,要有“飛洋過海的藝術”。這樣,也可達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在閩東工作期間,習近平始終注重調研、思考。他先後撰寫了《提倡經濟大合唱》、《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等文章,進一步理清了閩東經濟發展思路。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閩東發展路徑,既實事求是,使閩東人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又凝聚人心,振奮了士氣,使閩東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這都是踐行群眾路線的鮮活樣本和示范。”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鍾雷興表示。

  習近平離開寧德時,全區已有94%的貧困戶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90年8月12日的《人民日報》以《寧德越過溫飽線》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

  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既注重立足當前,又注重著眼未來,為地方經濟發展制訂長遠規劃。

  1985年6月,國務院批准廈門特區擴大到廈門全島和鼓浪嶼,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省政協原副主席、時任廈門市市長鄒爾均回憶道:“當時市委、市政府認識到特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一個發展戰略作為決策指南。”

  隨後,廈門市委確定,由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習近平牽頭,研究制訂《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任廈門市計委副主任鄭金沐回憶,當時廈門市組織了國內100多位專家教授,進行了21個專題研究,曆時一年半,這一發展戰略才得以制定完成。

  這是全國經濟特區中最早編制的一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著名經濟學家馬洪當時評價:“這個發展戰略,對廈門經濟特區制定長遠規劃、近期實施策略,具有指導意義。同時也為其他地區制定區域性發展戰略,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謀於前才可不惑於後。

  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後,習近平著眼長遠,1992年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構想》(簡稱“3820”工程),科學謀劃了福州3年、8年、20年發展的藍圖。

  對於戰略制訂的過程,時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現任福州市政策咨詢研究會會長的趙汝棋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道,為了制訂好這一事關福州長遠發展的戰略,習近平親自擔任總指導,組織課題組赴廣東、海南、上海、山東、江蘇、北京等地考察學習,並在媒體上開辟“怎樣趕上亞洲‘四小龍’”專欄,開展“萬人答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證”活動,廣泛發動市民參與。

  戰略規劃制訂曆時兩年多,十易其稿,每一稿習近平都認真審閱,一同參與修訂。“3820”工程制訂出台後,他非常重視執行落實,每年都搞檢查,對照規劃中的指標,看各個地方、各個部門落實得怎樣。

  20年來,曆屆福州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這項工程,宏偉設想逐漸變成了現實。

  同時,習近平洽談引進了一批特大項目如冠捷電子、中華映管、東南汽車等,帶動和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產業群,為福州近20年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如今,這些企業仍是福州電子信息、汽車及配件等支柱產業的領軍企業。

  善謀全局

  ——把握大勢登高望遠謀劃長遠發展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發展是最大的民生。在福建,習近平把握大勢,登高望遠,提出了一系列發展戰略和決策部署。

  主政福州期間,習近平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建設“海上福州”發展戰略。他說:“福州的優勢在於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於江海,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也在於江海。”

  1994年5月26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平潭縣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研討會。會上,習近平系統地闡述了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深刻認識: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育經濟新生長點的重要途徑。

  “當時,在發展經濟上各地還只提陸域國土,很少有人提海洋國土,要提也僅僅指海上養殖和捕撈。所以習書記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大家都有疑慮:陸上都還沒有發展好,怎么顧得了海上呢?”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的時任平潭縣委書記劉嘉靜向記者回憶。

  1994年6月12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由此,福州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最早發出“向海進軍”的宣言。

  藉天時地利人和,“海上福州”風起帆張,收獲滿滿。2013年,福州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1840.28億元,遠洋捕撈、海產養殖等多項指標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如今,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各個經濟體及我國各個沿海省市比拼經濟、趕超跨越的共識。2012年4月,福州市出台《關於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接力棒再傳承。

  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經濟強省。2012年10月,《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准,福建發展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

  對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變革方面的創新之舉,習近平尤為關注。對武平縣的林改工作給予肯定和支持,並由此推動福建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福建是我國重要林業大省,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林農卻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產權歸屬不清、主體經營錯位、機制不靈活、分配不合理等體制機制問題,讓農民根本沒有耕山育林的積極性。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體林權,改革山林產權。

  破天荒的改革從閩西小縣武平率先開始。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第一個“吃螃蟹”。2001年6月開始,針對“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誰分”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捷文村提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思路,把所有集體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則落實到戶。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當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他說:“有了林權證,就像吃了定心丸。我們對山林有了自主權,才會真正用心去管理,這樣也才能從山林裏得到更多收入。”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不久武平在全縣范圍內推進林權改革。

  2002年6月21日,習近平在武平調研時充分肯定了該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並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福建由此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為全國林改的標杆。林改也被認為是繼土地家庭承包之後,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

  對於各地在發展中摸索出的經驗,習近平總是及時加以總結推廣——

  2002年6月,時任省長習近平在廈門調研時提出了“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並要求堅持“四個結合”: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相結合、城市轉型和經濟轉型相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如今,島內外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廈門不斷推進,使得廈門發展有效突破了空間限制,為特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2002年8月,習近平到晉江調研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並先後在《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向全國總結推廣“以市場為導向、以誠信促發展,立足本地優勢、強化政府服務、發揚拼搏精神,通過激活民營經濟、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在他的推動下,“晉江經驗”內涵不斷豐富,為全省乃至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范本。

  同年,他又結合對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幹部的調查與思考,提煉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思路,以及選派科技特派員、掛職村黨支部書記和鄉鎮流通助理下鄉的工作機制。“南平機制”在福建的推廣,進一步密切了農村幹群關系,在幹部隊伍中形成了“不跑上層下基層、不看關系看政績”的導向。

  行動至上

  ——以滴水穿石韌勁真抓實幹求突破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只有幹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習近平一貫強調真抓實幹。他認為,不抓落實,再美好的藍圖也是空中樓閣。

  在閩東工作時,面對全地區上下擺脫貧困、發展致富的渴盼,習近平推崇並倡導“滴水穿石”精神:“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幸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舍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他寫道。

  1992年元旦,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在《福州晚報》上再次發表《滴水穿石的啟示》,作為新年寄語。他指出:“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福州,也來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緣此,習近平對彰顯“滴水穿石”精神、真正埋頭苦幹實幹的奮鬥者格外關注,不失時機為其鼓勁。周寧縣七步鎮後洋村“綠了荒山白了頭”的造林大戶黃振芳,就是其中一位。

  “那時候一家七口人連肚子都吃不飽!”今年已經86歲的黃振芳,對上世紀80年代初的困頓生活記憶猶新。

  1983年,他貸款8萬元,帶領全家開墾荒山50畝,並在速生林中套種馬鈴薯、魔芋、茶葉等作物,“以短養長”。創業過程,無比艱辛,挑戰重重。“那時候幾乎每年都下幾場雪,山頭經常封凍在冰雪之中。我們父子三人,每天都冒著嚴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塊、挖林穴。”黃振芳回憶說。

  滴水穿石,綠滿荒山。憑著敢於創新的膽識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短短三年內,黃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畝,為全縣之冠。1989年,他被評為寧德唯一一位全省造林大戶。

  這也引起了習近平的關注。在《弱鳥如何先飛》一文中,他提到:“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展林業提供了一條思路。”1989年1月3日,習近平特地到黃振芳家的山上林場調研。

  一個多月後的2月23日上午,黃振芳和其他7位農民代表一起,被請到寧德地區行署會議室,坐上主席台,為地直機關副科長以上幹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勢報告。“山雞飛上鳳凰台”,農民給幹部作形勢報告,一時在寧德傳為佳話,《福建日報》頭版也特地報道了這一新鮮事。

  既要持之以恒,堅韌不拔,也要立說立行,馬上就辦。習近平極力倡導“馬上就辦”的工作作風。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首批14個經濟開發區之一。上世紀80年代,福州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軟硬件條件均比較落後,加上到90年代初,福州開發區與所在的馬尾區尚未合並,管理體制不順,部門工作效率不高,招商引資成效不彰。

  有感於此,在1991年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福州開發區召開的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提出,“馬尾的事,特事特辦,馬上就辦”。會後,有關部門將這12個字豎立在104國道馬尾隧道口。如今,行車而過,這12個曆久彌新的大字依然鮮紅醒目。

  雷厲風行,馬上就辦。得益於良好投資環境,福州開發區接連引進中華映管、中鋁瑞閩等一大批龍頭骨幹企業,發展迅猛。到1993年上半年底,福州開發區綜合評價指數在全國14個首批開發區中已位居第五。

  旋即,“馬上就辦”成為福州打造效能政府、加強作風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習近平還推動編輯出版《福州辦事指南》和《福州市民辦事指南》,方便了外商投資經商和市民生活出行,提高了辦事效能。“馬上就辦”還推廣到福建全省,理念升華,內涵豐富。

  真抓實幹,持續作為,才能實現宏偉藍圖。在福建,習近平倡導以持續之功,推進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省建設,使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

  2000年,在習近平的推動下,“治理長汀水土流失”被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省財政每年扶持1000萬元,開啟了長汀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十多年時間,長汀消滅了數百萬畝荒山,汀江兩岸再披綠。

  由長汀而及全省,習近平對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2001年,他親任福建省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組長。

  2002年,福建編制完成了《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習近平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目標。同年,福建成為全國首批生態省試點省份。

  站在更高曆史起點上,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的戰略部署。今年3月,國務院出台《關於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幹意見》,為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高目標,增添了新動力。

  【下篇】 清廉風范

  當下,追逐中國夢,成為億萬中國人共同的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在黨。這也是一場面向未來的“趕考”。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新一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警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對一切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都必須嚴懲不貸,決不能手軟”。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始終強調從嚴管黨治黨,和搭班的黨委政府成員一道,戮力同心,推進黨風政風建設。在寧德,強力推進清理幹部營建私房,出台廉政12條;在省長任上,在全國率先推進機關效能建設……一個個舉措和制度,既管當時,也管長遠,鐵腕治吏一以貫之。

  正人正己

  ——鐵腕治吏立說立行推進反腐倡廉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主政寧德期間,習近平即提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靠什么來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條真理。”“廉政建設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曆史使命,如果我們不能承擔起這種曆史使命,我們就會失去民心。”

  上世紀80年代末,寧德地區部分幹部違規營建私房現象突出,“全區處級和科級幹部建私房的分別占同級幹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違紀違法建私房,侵占了良田耕地,占有了當時國家專用“三材”(鋼材、木材、水泥)指標;一些人建了私房還占住公房,甚至買地賣地、建房賣房,搞“地倒”、“房倒”,從中牟取暴利。

  對此,寧德地委態度毫不含糊:全面清查!清房工作開始後,遇到了各種阻力和困難。有人勸說地委領導:全區建房幹部多,相當部分是科處級幹部,人際關系複雜,牽涉面廣,難度大,有風險,還是暫時不抓為好。

  面對非議,習近平不為所動:“我就不信,各級黨委下定決心,放手發動群眾,會有辦不成的事!”“在地委工作會上,習近平同志嚴厲批評了部分幹部存在的畏難情緒,並表明堅定態度:這裏有一個誰得罪誰的問題,‘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幹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鍾雷興回憶。

  遏制歪風,立說立行。截至1990年底,全地區共清退公房1982戶,清退面積88411平方米。對退出的公房,實行“兩公開一監督”(公開辦事章程、公開辦事結果,加強群眾監督),再合理分配。全地區共查結違法違紀占地建房幹部3782人,其中處級99人,科級476人,給予經濟處罰3446人,收回補罰款198.03萬元。

  對於地委行署的做法,群眾真心“點贊”:“這次查處幹部占地蓋房,既打‘蒼蠅’,也打‘老虎’,懲治腐敗是真幹了!”寧德市機關普通幹部龔清鑒,工作21年,因沒分到公房,前後搬家9次。1989年底,他分到一套三房一廳的公房,全家祖孫三代8口歡天喜地。他說:“這回退房、分房,‘兩公開一監督’,鐵丁丁的。要不,像我這平民百姓,哪能分到這般好的房子。”

  除此之外,習近平在寧德還鐵腕治吏,查辦了一系列腐敗大案要案。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自身不正,何以正人?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崗位、什么級別,習近平始終嚴格要求自己。

  1985年6月,習近平從河北正定調任廈門,第一站先到福州。當時負責接機、後來調往廈門工作的蘇永卯回憶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停留期間,在住宿、夥食等方面沒有提過任何要求,唯一算照顧的是,上了些北方口味的饅頭、面條。後來他到廈門去報到,組織上本來安排派車送,但他沒有答應,而是自己搭便車去。”

  1987年,習近平與著名歌唱家彭麗媛在廈門結婚,只在賓館辦了一桌酒席,答謝同事好友。“晚飯後,我們4個人到他家裏坐坐,到了才發現,包括他們倆平時刷牙的2個杯子在內只有4個杯子,最後只好再洗2個碗當茶杯。家裏沒什么准備,彭麗媛臨時花5塊錢到街上買了一些糖果分給大家吃。”曾與習近平共事的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金水回憶。

  無論在什么崗位,地位如何變化,習近平艱苦樸素的本色不改。

  “習書記到寧德上任,不僅辦公室是用原來老書記的,而且公務車和司機也都是老書記留下來的。不像一些領導幹部,新官上任,辦公室和車都要換新的。”時任寧德地委常委、統戰部長姚智梅回憶。

  正人先正己。習近平帶頭踐行,下鄉吃食堂,交夥食費。時任寧德電視新聞宣傳站副站長、現任寧德電視台台長邢常葆曾多次跟隨習近平下鄉采訪,20多年過去,他對一個細節仍記憶猶新。“有一次,到蕉城區虎貝鄉調研,在鄉政府食堂用餐,習近平同志交代秘書餐後要交1.5元的夥食費,但那位鄉長不要。吃完飯後回到車上,習近平問秘書夥食費交了沒有,秘書回答沒有,被說了一頓。他趕緊跑回去交夥食費,拿收條。”

  就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後,習近平同樣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先後幾十次國內考察,不封路、不清場、不擾民。微博直播調研出訪、吃慶豐包子、胡同裏拉家常……親民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建章立制

  ——防微杜漸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解決腐敗問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關鍵就在於:建章立制,“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

  防微杜漸,紮緊約束權力的“籠子”,權力才不會肆意妄為。這樣的理念,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一以貫之。

  主政寧德期間,習近平提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權力無論大小,都是人民給的,也只能受命於人民,為人民謀利益。人民把權力交給了我們,我們在使用權力的時候就要讓人民放心。怎么樣才能讓人民放心呢?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的制度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的使用,這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

  緣此,寧德廉政12條及補充規定5條,應運而生。盡管已經過去25年,但其內在精神依然熠熠生輝。

  1989年3月29日,寧德地委、行署出台《關於地委、行署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若幹規定》,主要包括12條:

  一、在職期間不准以任何名義占地營建私房。二、不准個人介紹基建工程。三、不准貪汙受賄和索賄。

  四、不准違反招工、招幹、招生、畢業生分配、征兵、複員轉業軍人安置和人事調動的有關規定,私自安插子女、親友,謀求特殊照顧。

  五、不准在幹部的提升、晉級和調配選拔上,違反組織原則和人事幹部工作程序。

  六、公務往來不收禮,不向基層單位索要各種產品、禮品,索購緊俏商品。

  七、下基層不准大吃大喝。要嚴格要求按接待標准辦夥食,按規定繳納夥食費。

  八、不准公車私用。如特殊情況私事要用車,要向車輛管理單位繳納用車費。

  九、不准利用職便以任何名義參與經商辦企業。

  十、不准弄虛作假騙取榮譽或獎勵。

  十一、要敢於堅持原則,敢於碰硬,帶頭抵制各種不正之風;不准為違法亂紀的人和犯罪分子說情袒護、徇私枉法。

  十二、教育管理好家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

  一個多月後,1989年5月15日,《關於黨政機關廉政建設的若幹補充規定》出台,共5條:

  一、不准購買新的進口豪華汽車;

  二、不准修建超標准的辦公樓、宿舍;

  三、領導下鄉要輕車簡從,不要到當地邊界迎接上級領導;

  四、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除有關人員外,不要層層增加陪同人員;

  五、今後領導幹部生病,各部門、單位不要用公款贈送慰問品;不以各種理由,用公款向領導贈送禮品。如有違者,財務部門不予報銷,領導幹部要把物品退還有關部門、單位或上交。

  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不久,2012年12月初,中央出台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包括改進調查研究、厲行勤儉節約等。

  寧德的幹部說,中央八項規定與寧德廉政12條,體現了習總書記對反腐倡廉、改進作風的一貫堅持。

  強基固本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抓好黨風政風

  作風問題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紮緊作風的“籬笆”,從嚴管黨治黨,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取信於民。

  理想信念的缺失,乃百病之源。抓作風,首要的就是“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

  一到寧德,習近平就提出,當幹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講奉獻,就是講服務。“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抓好黨風政風,必須防微杜漸。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公款吃喝玩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歪風在一些地方出現。福州市委的態度非常堅決:必須刹住這股歪風!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要求:“我們每位市委委員、候補委員,都要堅決執行,率先垂范。”

  1995年12月,福州市聯合省直有關部門分三路,深入市區31家酒樓和娛樂場所明察暗訪。檢查組出發前,習近平作了動員。這次檢查沒有發現黨政機關人員參與公款吃喝玩樂,但也發現一些隨意動用公車等問題。檢查組要求,狠刹用公款吃喝玩樂歪風的工作不能松懈。省市還出台了相關規定,進一步健全規章制度,嚴肅查處違紀人員,防止用公款請客送禮、吃喝玩樂等歪風回潮。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曆史的教訓值得我們牢牢記取。經濟越發展,越要堅持艱苦奮鬥。艱苦創業,勤儉興市,應當成為我們每一位同志的共同追求。”習近平說。

  一段時間,一些黨政機關陷入“文山會海”,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不彰,百姓頗有怨言。“限時發言”成為改進政風的一個重要舉措。

  2001年11月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第27次省長辦公會。與往常不同的是,每一議題之後都限定了彙報者的發言時間。時間短了,但效率高了。如全省機關事業單位調整工資這個重大議題,包括彙報發言、發表意見、拍板決策,全程只曆時40分鍾。務實高效的清新之舉,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歡迎。

  “限時發言”作為縮短會議的一項措施,還寫入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改進政風建設的若幹意見》。

  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其中的精簡會議活動、精簡文件簡報等規定,與精簡“文山會海”、“限時發言”,彰顯的是一樣的清新作風。

  讓權力在陽光下規范運行,而且運行得更有效率、更有質量,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

  2000年,時任省長習近平倡導和推動機關效能建設,並擔任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在全國率先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他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不去管那些不該管的事,騰出手來把該管的事管好,建立有限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在他的推動下,福建機關效能建設一直在提速。

  2000年6月,福建省機關效能投訴中心成立。隨後,福建又出台了《福建省機關效能建設考評辦法》、《福建省機關工作人員效能告誡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制度。

  2001年9月,福建在全國第一個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頒布了《福建省政務公開暫行辦法》。此後,全省所有的縣(市、區)都相繼推行了縣級政務公開。

  2000年以來,福建先後開展13次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工作,省級行政審批項目由2199項精簡至331項,減少了84.95%,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較少的省份之一。

  目前,30個省直部門設立了行政服務中心,9個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和84個縣(市、區)的行政服務中心已全部建成並投用,鎮、村兩級也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務大廳或代辦點,群眾、企業辦事大為便捷。

  大道至簡,一以貫之。

  從鐵腕清房、出台廉政12條,到精簡“文山會海”、狠刹公款吃喝玩樂,到率先推進機關效能建設、行政審批改革、政務公開,建設服務型政府……從廈門到寧德,從福州到省委省政府,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崗位,習近平從嚴管黨治黨的決心和行動始終堅定有力。

  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鍾長鳴。“我們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習近平諄諄告誡。

  “榕為大木,猶蔭十畝”,為官者“在一邑則蔭一邑,在一郡則蔭一郡,在天下則蔭天下”。清代乾隆年間,福州知府李拔曾這樣類比做官與榕樹精神。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是幹部的基本功”,“心無百姓莫為官”。采訪組一路走來,深深體會到,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

  政聲人去後。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心懷百姓,一以貫之,為福建加快發展殫精竭慮,夙興夜寐,他的崇高風范一直為福建人民所銘記。

  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今天又是面向未來的。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留下的精神財富,經過20多年歲月洗禮,曆久彌新,愈顯珍貴,從中汲取營養、砥礪身行,已成為福建廣大黨員幹部的自覺行動。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曆史一再證明,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踐行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當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彙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正能量,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我們一定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這是我們的曆史經驗,也是新的曆史召喚。

  在同築中國夢的偉大曆史進程中,讓我們攜手再出發!(來源:福建日報)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