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樹德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浩瀚星河中,陶瓷與茶藝可稱得上是兩顆耀眼的恆星,承載并串連了與之相關的文明與歷史。陶瓷的發展帶動了茶文化的影響,而茶藝又賦予了陶瓷以生命和活力。洪樹德教授從事陶瓷研究、教學將近50年,佳作迭出、桃李天下,他潛心研究閩南的古陶瓷,努力發掘業已失傳的同安汀溪窯「珠光青瓷」,通過不斷試驗,終於使當年名噪一時的「中國茶盅」重見天日,洪教授亦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珠光青瓷燒制技藝的傳承人。香港商報記者 王曉蕾
同安青瓷昔日輝煌
珠光青瓷產於中國,得名於日本。據傳15世紀日本一位被譽為「茶湯鼻祖」的高僧村田珠光主持改造了日本茶道并使之完善光大,他最愛的茶具是一種中國茶盅:枇杷黃色、釉潤、深腹、斂口、小圈足。日本學者稱之為珠光青瓷。唐宋以后,中國傳入日本的瓷器眾多,珠光青瓷尤其受到日本人喜愛,日本藝術收藏館、收藏家以擁有珠光青瓷為豪,一隻精美的珠光青瓷被當做鎮館之寶,但同安窯、珠光青瓷到底來自中國哪里?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個謎。
1956年,晉江同安(現屬廈門)汀溪修建一水庫,意外地工地挖出大量瓷片、窯具,其中一種帶有卷草紋和篦紋青黃釉的碗類似日本人推崇的「珠光青瓷」,經過專家的多方考證,確定「珠光青瓷」產地為同安縣汀溪窯。其后,通過多次文物普查查明,在同安、福清、泉州、南安、安溪、莆田、連江、松溪、浦城等45個市縣的百餘處窯址主燒或兼燒這類青瓷,學術界稱這一類青瓷為汀溪窯系,以珠光青瓷為代表。
據「珠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項目傳承人洪樹德先生介紹,同安窯出產的青瓷胎體較厚重,胎色有灰黃、灰白、粉黃多種;釉色青黃或灰黃,尤其宋代,釉色偏黃;內壁常以刻花,劃花及錐刺等手法作出花卉、動物、蔓草紋等紋飾,器外刻復線裝飾。珠光青瓷更是色澤溫潤如玉,光照見影,碗口以下弧狀內收,內壁刻劃有花草,碗心有凹入的圓窩,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
在歷史的鼎盛時期,成千上萬的同安窯青瓷通過繁榮的「月港」(現九龍江下流三角洲出海口)及「刺桐港」(現泉州灣內洛陽江與晉江的匯合處),裝船發往世界各地。
苦心鑽研恢復燒制技藝
洪樹德先生退休前是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他是福建同安人,這個中國的陶瓷大省,也是宋元時代陶瓷外銷集散地。2002年,洪樹德第一次到同安汀溪窯址,就被漫山遍野的瓷片和挖掘出的十多條燒制陶器的龍窯深深震撼,那些陶片「有雙魚印、鹿印,形態多樣,花紋活潑、隨性、流暢,內刻卷草,篦點紋、篦線紋,點線面組合巧妙。」巧奪天工,他下決心恢復「珠光青瓷」,否則「將是一輩子的遺憾」。
同安窯瓷器釉色沒有大綠大紅大藍雪白,而是若隱若現,以光影迭錯的藝術,其中最高級是一種枇杷黃釉色,尤其富有神韻。恢復已經失傳數百年的技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拉坯的陶土、花紋的繪制、燒制時的溫度控制等等,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珠光青瓷特有的釉色耗費了他最多的心血。先期燒制出的釉色總感覺缺少點什麼,洪先生回頭從歷史瓷片分析著手,發現釉料的組成是草木灰與石灰的搭配,當地燒制草木灰有稻草、竹子、茅草、樹木,到底哪一種植物呢?「我每一樣都去試驗,效果都不理想,有天夜里,我突然想到會不會不是一種單一植物,而是多種植物的混合型草木灰料?」照此思路,洪先生終於成功了,用它添加燒成的樣品釉色與殘片幾乎一樣,有歷史感和厚重感。2008年珠光青瓷燒制技藝又被國人重新掌握了。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今年6月18日,「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家系列作品展」在浙江寧波市文化館117藝術中心首展,旨在重振越窯青瓷雄風,新建海上絲綢之路。
9月18日-10月17日的第四期展覽中,展出了洪樹德等藝術家的作品共100多件,以漳州及德化的陶瓷為主。洪樹德認為,珠光青瓷是福建青瓷的品牌產品,理當認真研究并發揚光大之,充分肯定它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
「我做同安青瓷的恢復工作不是從考古的角度出發,也不是從賺錢的角度出發,我的目的是挖掘陶瓷的歷史文化內涵,把前人優秀的陶瓷文化展現在全人類面前,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盡自己的一份力。」洪樹德表示,很多已經失傳或者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需要有人去保護與傳承,不能讓它們永遠地沉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