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億不重複的觀眾收看,首播平均收視率達1.099%,單期最高收視率僅次於《爸爸去哪兒》和《中國好聲音》,排名第三。伴隨大會同期舉辦的“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吸引了6億人次參與,活動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了1320.5萬,成為2014年夏秋最有影響力的網路活動之一。這是2014《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交出的一張官方成績單。
面對這樣一份成績單,儘管“嚇了一跳”,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總導演關正文還是一臉憂慮:“‘漢聽大會’雖然有能力戰勝很多重金打造的明星娛樂節目,廣告收入接近兩億元,但這樣的節目可能依然無法避免被人為邊緣化的前景。”
央視發展研究中心與央視科教頻道近日在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研討會上,針對“漢聽大會”一騎絕塵的文化孤旅狀態和這類文化節目所面臨的諸多困境,與會文化學者和傳媒專家展開討論。
10月3日,隨著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冠軍的誕生,這檔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賽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節目播出的近3個月裡,觀眾爭相追看節目,同步聽寫,在微信、微博上曬出答題紙,收穫好友的驚歎或者惋惜。儘管參賽選手主要是13歲的青少年,但節目掀起的漢字文化熱潮卻不分老幼,一年一度的“漢聽大會”成了全民的漢字書寫節日。
但關正文的擔心並沒有因此減少:“去年‘漢字聽寫大會’獲得了一定影響之後,實際上中國傳媒界也出現了所謂的‘文化題材熱潮’,跟風出了很多節目,但這些文化節目到今年迅速遇冷。”
進入2015年招商季,從11月中旬開始,週五晚間將有9檔強勢的綜藝節目,全國電視頻道綜藝節目井噴式增長,整個4季度週末,將有18檔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擺擂。有媒體統計明年將有200檔新節目螢屏爭霸,明年毫無懸念仍是“綜藝年”。
“文化節目拼不過娛樂節目,這是電視媒體的特質所決定的,是正常現象。但電視還有一個很大的功能是教育功能,無論是我們上層管理者還是執行者,都需要對文化有擔當和承載,因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基因需要用自己的原創、自己的內核去傳播。”對於文化節目遇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俞虹指出,在當下非常娛樂的電視環境下,作為一個非常“乾淨”的文化節目,“漢聽大會”很有差異化生存的必要。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將文化節目邊緣化的根源歸結于社會功利化的教育。“功利化教育使我們對物質的欲求膨脹了,對精神的要求放鬆了,精神越來越粗糙,語言文字也越來越粗糙。”在蒙曼看來,實際上不是我們跟傳統之間陌生了,是我們跟傳統之間的那種精英主義陌生了,跟理想的、審美的、優雅的東西陌生了。“我們有6億人願意‘焐熱’漢字,這是一種很大的文化自覺。”蒙曼說。
“文化的力量是比導彈、航母、核潛艇更有威力的力量,可惜我們身在其中卻缺乏應有的認識。”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中國辭書學會原會長江藍生指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中華文化屹立五千年而沒有中斷,漢字居功厥偉。那些生僻的古代字詞也許一輩子也用不到,但是從傳承文化的角度上來講,卻不能把它們視為毫無價值的無用之物,因為它們表現了漢字的含蓄和廣博。在江藍生看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意義,不僅在於讓青少年多認識、多會書寫一些漢字,更在於通過學習和書寫漢字,培養一代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是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節目主旨與核心宣傳語。
“傳統文化有很多非常精緻、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存在著的普遍問題就是有價值而少魅力,這是今天互聯網時代給我們提出的巨大挑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認為,“漢聽大會”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們的生活有接軌。但是聽寫這樣的一個形式似乎被動了一點,今天社會傳播最重要的就是互動、構建、創造、參與,如果在聽寫的基礎之上能發掘出冰封漢字的創意性使用,如果我們的文字能在今天的現實生活、社會關係、社會感受中活起來,一定會具有更大的價值和意義。
電視應該複製性地滿足觀眾需求,還是創新性地滿足觀眾需求?“漢聽大會”在螢屏上做了一次很好的嘗試。關正文表示,傳承文明是一個漫長的責任,我們不為一時一地的得失患得患失,“自以為愛讀書的人不多就關閉讀書節目,以為沒有人崇尚經典就取消文化類型節目,這樣只能讓愛讀書的人更加遠離電視”。
但關正文相信,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需要堅守和擔當。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1200萬中學生參與,體現了青年人群對漢字經典的熱情,也讓自己對文化題材的傳播有了信心。“一個民族不能靠娛樂滋養精神,這也是一檔文化節目具有長期市場價值的信心所在。”關正文說。吳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