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多數家長忽視子女的興趣和情緒

2014-11-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每一省份選取不同行政級別的市、縣)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分別進行了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調查。

  本次調查將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因素劃分為顯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質經濟類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和隱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和家庭文化娛樂行為等無形的、不易量化的,但會間接反作用于小學生學業的因素)。

  調查結果反映出目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點和新問題:

  家長對子女優先關注現實性因素,對發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

  家長的教育關注點能直接反映其教育態度和期望。調查發現,家長現階段最關心孩子的方面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綜合來看,健康安全、日常學習都屬於現實性因素,家長對這兩項關注度較高,而除去習慣養成排在第二位之外,家長對於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關乎子女未來成長的發展性因素關注度較低。可見,家庭教育立足點仍舊將子女“成才”置於首位,而對子女“成人”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較為忽視。

  學生減負並未減壓,學習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近六成學生對學習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該資料隨年級增高而直線上升。家長方面,儘管有35.27%的家長認為子女學業負擔較重,但仍將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超過81.50%的學生放學後仍有不同程度的(課外班或家長佈置的)額外作業,親子溝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將學習作為主要話題。由此,子女學業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家長對其的教育方式:成績好的學生能獲得更多自主權,親子溝通更融洽;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受到更多的約束,其情緒情感需求也易被家長忽視。

  成績成為家長對自身和配偶評價的重要尺規

  在家長的自我評價中,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為34.91%,子女成績較差的家長僅為5.12%;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較差的家長中,子女成績好的家長比例僅為2.96%,子女成績差的家長則高達33.69%。在家長對配偶的評價中,子女成績越好,家長對配偶的評價越高: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配偶非常合格的為37.59%,比子女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高4.85%,反之亦然。可見,這種以“學習”為尺規的評價方式,無疑會影響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判斷力和自信度,甚至引發夫妻矛盾。

  “人機時間”過多,家庭文化娛樂氛圍不足

  小學生家長回家後主要的娛樂活動為“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的高達45.63%,“人機對話”大量擠佔了親子互動時間。與此同時,家庭文化娛樂活動則遠遠不足,“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僅占17.92%。學生回家後幾乎沒有戶外活動和閱讀時間的比例分別為40.03%和17.81%,超過1小時的分別為14.44%和13.18%,且這一現象隨學生年級升高有所加劇,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造成了不利影響。

  母親在家庭性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女生比男生接受性教育更為充分

  儘管當下社會對涉“性”話題有所開放,但家長對子女進行性教育時,“說什麼”、“如何說”仍然存在觀念和能力上的雙重阻礙。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家長曾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內容多集中於性別教育和性器官衛生保健,對防範性騷擾、生命教育等較少涉及。而阻礙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長的性教育能力不足(50.60%),對性教育的教授內容和方法均缺乏認知;另一方面則與態度保守有關(26.36%)。此外,家庭性教育還呈現出兩大性別特點:一是母親受教育程度相關度較高,在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比父親更為重要;二是從接受性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看,女生比男生得到家長重視的比例更高,尤其在“防範性騷擾”方面差異尤為明顯。

  (作者系該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科技研發中心主任)

  學前班課外班都沒多大用

  ■樓曉悅 徐璐 趙淩雲

  調查發現,近三成家庭感覺教育支出負擔過重,逾五成家庭僅“剛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壓力,課外班等顯性學業支持投入過度,性價比較低。

  學前班沒給孩子帶來任何學業優勢

  在“幼稚園小學化”被明令禁止後,出現在幼小銜接交叉路口的學前班,能否讓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短暫的學業優勢呢?本次調查中有高達八成的小學生入學前都上過學前班,但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的比“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的多大約10%左右。可見,學前班不僅不能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早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而且也不能對其小學階段的學業產生積極作用。

  顯然,這種讓孩子提前脫離幼稚園、過早小學化的學業支持,看似先行一步,實際意義不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反而因為使孩子過早接觸學科知識,學習與之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不符合的過難學習內容而引發其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訪談中還發現,家長們一致有“學前班畢竟不是正規小學教育”的想法,所以一開始就弱化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適應孩子角色的轉變,不知如何進行學業輔導和支持。以上種種原因,都使上過學前班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反而會有學業上的倦怠和鬆懈。

  擇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長的擇校動機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希望讓子女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得學業上的長足動力與支持。但是,擇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學生學業水準?本次調查通過對比“擇校生”和“就近入學”小學生的學業情況,發現擇校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為29.95%,就近入學學生中成績優秀的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樣,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準中,二者的資料也較為接近。可見,擇校並不能讓成績優秀或良好的小學生比例因此升高,並不能給家長帶來期待中的效果。

  課外班與課外作業並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現今的教育市場上各種兒童興趣班、補習班五花八門。訪談發現,家長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無論是短期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還是覺得對子女未來發展有好處,都對課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本次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生都在上“班”。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有63.82%的參加了課外班;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更有高達93.95%都參加了課外班。由此看來,學習成績欠佳的小學生是報課外班的主力,而在課外班上耗費的大量金錢、精力和寶貴時間是否能扭轉“學習成績較差”現狀,還需進一步關注。

  課外班的作業能否促進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呢?調查中表示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其中,79.08%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91.79%的成績較差的學生每日都會有課外班作業。訪談中問及家長“作業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作用嗎?”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覺得“作用有限”,有1位覺得“應該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沒感覺”。而這10位家長的子女卻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額外作業時間與小學生學業水準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作業時間並不一定帶來更好的學習成績。

  正如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威斯頓、奧斯古德和凱所說,學生家庭作業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曲線關係,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點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成績會下降。庫伯也曾指出,家庭作業時間所產生的效果與學生年齡密切相關,低年齡段(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幾乎為零。由此看來,給孩子佈置額外作業的效用確實有待斟酌。

  總之,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三項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並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學業成就。可以說,此類投入性價比較低,不僅不能帶來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過度造成的負面效應,如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減弱,重複學習帶來的倦怠、注意力渙散等不良學習習慣,過度、過早學習讓孩子身心俱疲,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等,這都會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個體帶來難以預計、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