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滬港通”刺激流動性 外資機構搶籌ETF

2014-11-14
来源:21世紀網

  盡管尚未被納入投資范圍,“滬港通”下周通車,已經讓市場開始憧憬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更大的發展機遇。

  “(滬港通)會帶來更多投資者,投資者數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ETF的流動性,繼而鋪墊了ETF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納斯達克指數及咨詢服務部主管Rob Hughes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海外資產管理公司認為,這是他們第一次有機會向中國出售ETF產品。

  最近一個受市場潛力吸引而加入的是加拿大 BMO銀行金融集團旗下的BMO環球資產管理。11月13日,BMO資產管理在香港推出的三只ETF產品BMO亞洲美元投資級別債券ETF(3141.HK)、BMO香港銀行股ETF(3143.HK)及BMO亞洲高息股票ETF(3145.HK)在港交所掛牌。

  “投資者對于市場有上升空間的期待,可能帶動跟蹤大市表現的ETF產品的交易。”大成國際銷售總監劉偉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間接受益

  相比歐美市場,ETF在香港發展的歷史只有不足20年。

  1997年香港金融危機期間,為穩定市場,香港特區政府曾大量買入恒生指數成份股,占當時總市值約7%。危機過后,為逐漸減持股票,并盡量降低對市場的影響,香港證監會審批了香港的第一只ETF—盈富基金。

  如今,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的ETF產品已經多達121個。港交所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這些ETF產品中,亞太區股票ETF最多,共43個,其次為合成A股ETF產品共24個,直接關聯A股的RQFII A股ETF產品共15個。但總體成交依舊偏淡,10月份日均成交額為43.4億港元,環比下跌28.6%,整體市值環比下跌0.4%。

  “香港的ETF市場現在確實沒有太多投資者參與,仍然需要時間。”劉偉達坦言,而滬港通對ETF市場的刺激主要還是間接的,“股價上漲可能帶動ETF價格上升,一些本身已經投資ETF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可能會看準機會加倉,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些不愿自己選股的投資者,可能考慮選擇買入ETF。”

  根據黑石ETF報告的數據顯示,目前,個人投資者約占香港ETF市場的20%,而美國市場的這一比例則高達50%左右。在香港,個人投資者往往更偏愛直接選股,也是導致本土ETF市場交易并不活躍的一個因素。

  而現在,滬港通的推出,正讓追蹤A股的ETF,成為一些機構推薦給個人投資者的另類滬港通投資策略。與直接選股相比,ETF的一個好處是對應的是一攬子股票,幫助不熟悉市場的投資者避免選股的糾結。華富嘉羅私人財富管理副總裁黃家琪認為,除了通過滬港通直接買入A股,買入RQFII A股ETF就是一個更簡單的方法。

  反過來,內地投資者走出來也可能帶來機遇。“從香港ETF市場的角度來看,(滬港通進一步發展)給中國個人投資者有機會選擇全球ETF產品,或者是基于海外資產的ETF產品,這給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納斯達克北亞及日本主管、總經理康奧夫(Ulf Carlsson)認為。

  另一股對ETF的熱情則來自海外。歐美ETF市場上,現在只有不足3%的資產是與中國有關,Hughes認為,這意味著與中國有關的ETF產品發展空間巨大。“RQFII機會給美國和歐洲市場帶來新的ETF產品,而滬港通與之相比,是更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現在,歐美ETF市場不乏擴張舉動,如果日后ETF能被納入交易范圍,(滬港通)顯然為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提供輕松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指數機遇

  與ETF市場發展同起伏的指數公司,也開始布局。

  本周一,恒生指數有限公司(下稱“恒指公司”)與中證指數即宣布,將于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之日正式推出滬港通AH股精明指數,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項反映差價套利策略的投資指標。該指數包含50只符合滬港通資格,并以A股及H股形式在兩地上市的成份股公司,其中,占比最大的5只股份為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平安、中國銀行及中石油。

  Hughes表示,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以來也在中國及亞洲有不少新發展,包括與國泰基金、廣發基金、華安基金、大成基金(微博)等合作推出QDII基金產品,以及在香港推出納斯達克香港銀行股指數和納斯達克亞洲(日本除外)高息股票指數等,對于滬港通,納斯達克也同樣有興趣考慮如何開發出有關指數。

  “亞洲的ETF市場增長潛力巨大,美國和歐洲已相對發展成熟,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Hughes坦言,中國市場的開發前景,已經讓一些海外資產管理公司興趣大增,而作為指數公司也會與這些合作伙伴一起,視市場、客戶等因素推出新的指數。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