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中移動大范圍調整勞務工

2014-11-1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見習記者 陳寶亮 北京報道

  福建省三明市移動公司的王蓮這幾天一直忙著複習,11月22日她將參加一個可以視為“職業分水嶺”的考試。如果通過考核,她將成為中國移動的正式員工。她已經在中移動工作十多年,跟中國移動的勞務關系是“勞務派遣”。

  “複習材料有120多頁,這裏涉及一堆公司的資費、銷售題目。”王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會考一些公務員考試題目。”與她一起參加考試的,還有600多位勞務派遣員工,他們符合三明移動給出的“入職超過3年”、“全年績效‘良好’以上”的審核條件。

  “競爭不是很激烈,全市有300-400個轉正名額。這種比例,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王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過,對於王蓮來說,重要的不是“轉正”。“公司說,轉正之後待遇不會發生改變。但是如果我不通過考試,那很可能會被轉成D類員工,也就是‘外包’工。”

  中國移動員工大多分為A、B、C、D四類,其中,A類為中移動成立之初,來自中國電信的班底,B類為2000年以來招聘的正式合同制員工,勞務派遣員工統稱C類,而D類則被稱為“外包”。

  王蓮稱:“D類的工作跟我們差不多,但是D類的薪水、保險、獎金、福利都要差很多,而且,工作不穩定。”

  據多位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它省份也有類似措施, 貴州移動的轉正考試規定正在開展,安徽省目前有600轉正名額,河南移動去年年底制定了1000人的轉正計劃。一位廣東移動人力資源部門人士稱:“剛接到文件,要整理全部勞務員工的績效考核,可能也要出考試計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上述事宜咨詢中國移動集團,但至截稿之時,中移動尚未給出回複。

  龐大的系統工程

  中國移動正在大范圍對勞務工進行“調崗”,以適應新勞動法的規定。

  2013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台的《勞務派遣暫行規定》(下簡稱“《規定》”)要求:“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

  對中國移動而言,這是一個艱巨的考驗。根據其2013年社會責任報告,中國移動2013年員工數為23.15萬人,但該數字並不包括勞務派遣員工。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中國移動集團共有57萬人,含正式工、勞務派遣。其勞務派遣比例約為59.6%,2016年2月之前,中移動必須將該比例降至10%以下。

  對中移動而言,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中國移動人力資源部在前兩年成立了一個‘勞務改革小組’,該小組9月份還開過一次會,討論降低比例的事。”上述人士稱,“但是,還沒有拿出具體的執行方案。”此前,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曾在2014年半年會上公布勞動用工結構調整目標:“勞務派遣用工占比年底前下降到50%以下,2015年底前下降到10%以下。”

  中國移動最多可以保留5萬勞務工,其餘29萬勞務工崗位必須要在剩餘的1年之內全部調整。而崗位調整之後,必然會有隨之而來的保險、福利等等諸多難題。也正是因此,移動集團很難拿出詳細的執行方案。

  在福建三明,管理者對於C類轉B類的員工,也只能給出了“轉正之後,一切不變”的規劃,一位移動集團員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轉正只是用來解決‘身份’問題。”

  但是,這還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根據《規定》要求,勞務派遣用工只能用在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

  但目前,中移動所有崗位均存在大量勞務派遣員工。王蓮稱:“以三明市永安縣為例,花名冊上有110人,有80個勞務工,每個崗位都有。”中國移動還需要更多的規劃,在勞務工轉正之時,還需匹配市場化的用工制度,以及更有效的業務崗位改革。

  “換員增效”

  就職於某知名電信設備企業的蕭傑(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其2013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國電信公開員工數據是64萬,但我們都把電信人稱為‘百萬大軍’,在電信集團‘吃飯’的人,總數接近100萬。”

  2012年,中國電信提出“集約化改革”,旨在大幅提升企業效率。當時,蕭傑所在公司曾發動全國所有省份的團隊,收集電信、移動從業人員的工作數據,力圖為運營商搭建現有的人力結構模型,並找出優化路徑以及解決方案。

  在收集了20多個分省份數據之後, 蕭傑認為:“運營商現有的結構很難優化,運營商更善於利用‘壓縮人力成本’的方式來提高效率,利用勞務、外包的形式減少人力成本支出,同時也通過增加人員實現了收入提升。”

  “國資委對三大運營商有薪酬總額考核,無論你有多少員工,每年可以支出的總薪水是固定的。”蕭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資委是希望運營商可以做到“減員增效”。但是,“你知道,國企的激勵機制、工作體制,使得他們很難提升員工效率,更不可能裁員。為了保證收入增長,又不減少平均薪水,只能大量雇傭勞務工。”

  蕭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前幾年,勞務工跟正式工的工作相同,但待遇差距極大。無論是薪水、福利、保險、獎金,均不成正比。

  2011年以來,三大運營商陸續對勞務工進行“同工同酬”,同崗位勞務工與正式合同工的薪水、福利已基本一致。

  “即便如此,雇傭一個勞務工比合同工仍然能減少每月2000元的支出,這些支出體現在保險、年金等方面。”一位福建省的律師如是告訴記者。

  但是,新勞動法的出台,讓這種“節約成本”的模式快要走到盡頭了。蕭傑認為:“運營商要做的不只是給勞務工轉正,更要想辦法提高勞動生產率。”

  外包的辦法

  外包是解決勞務派遣工問題的一個手段,最典型的就是中國電信。

  根據中國電信集團2012年統計,中國電信後端維護人員中勞務工占比只有9.9%、前端服務人員勞務工占比只有13.3%。蕭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之所以低,是因為中國電信把大量的業務都外包給了中通服。”中通服是中國電信的子公司,目前擁有正式員工12萬人,中國電信大部分網絡建設、運維工作由中通服員工承擔。

  與中國電信不同,中國移動並沒有統一的“外包”單位。

  福建三明移動的王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移動,D類員工的工作職責、考核要求,跟B、C類都差不多。但跟D類員工簽合同的都是一些第三方公司,他們沒有跟移動簽署勞務派遣合同,或者正式合同,沒有保障。”王蓮告訴記者,“之前,福建三明、龍岩、廈門,已經有很多D類員工離職。”

  “如果外包業務得到規范,能極大緩解運營商的人員壓力。”蕭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營業廳、維護的外包工作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模式,市場化運作會更有效率。”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