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全球增長預期頻遭下調

2014-11-20
来源:香港商報

   全球增長預期頻遭下調 令人失望已成經濟常態

  【香港商報綜合報道】G20集團領導人上周在峰會上承諾,盡一切所能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但其提出的1000項政策能否得以實施仍有機構提出疑問。首先,日本雖實施了多項政策,但經濟仍在衰退,安倍意圖以推遲消費稅和提前大選來持續他的政策。另一方面,聯儲局將調低經濟預測歸咎於其他國家的嚴重衰退,而歐元區通縮持續也帶來風險。自2013年1月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六次削減其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令人失望」已成為全球經濟的常態。

  1.相較幣策推合適財策更緊迫

  IMF上周表示,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歐元區和日本,可能會面臨低增長期的延長,這一時期反映出持續疲軟的個人需求,尤其是投資,這種低增長期可能變成停滯。日本緊縮促使摩根大通削減第三季度的全球經濟增長估值至2.6%,之前為2.8%。摩根大通的資深全球經濟學家魯普頓認為,失望的情緒已廣泛根植。

  G20計劃包括了各國近1000項政策改革,以提振經濟增長。與會國家均表示,他們會互相監督以確保政策的執行。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她對這些努力表示「強烈」歡迎。倫敦凱投宏觀卻認為,這些提議無疑將加入過往G20峰會的「被遺忘計劃長表」中。

  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里奇烏托稱,人們誤讀了這些經濟體的實力;貨幣政策並不適用於供應過剩的全球經濟;這些國家需要更合適的財政政策,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正在實施合適的財政政策。

  儘管美國經濟得以復蘇,上個月失業率更降至六年來最低水平,但全球經濟的前景仍在歐洲經濟衰退和中國增速放緩的威脅下變得難以捉摸。聯儲局開始規劃退出貨幣量化寬鬆,更加攪亂了市場。

  ●日本結構性改革仍未踐諾

  日本去年推出被稱為「安倍經濟學」的各類政策,企圖將日本從20年的停滯中拉扶出來。日本央行設定了2%的通脹目標,著手於開放式的政策,以購買資產來寬鬆貨幣。但日本政府承諾的一系列結構性改革,其中許多尚未實現,如開放勞動力市場,降低公司稅和放下貿易屏障。安倍從前任那裏繼承下來的平衡預算政策似乎也造成了附帶的損失。今年4月上調消費稅至8%(此前為5%)使得日本進入2008年以來的第四次衰退。

  倫敦瑞銀集團全球經濟學主管唐納文表示,改革還未開始,只有多印的鈔票。安倍提前舉行大選,企圖延長執政時間和挽救他的經濟政策。安倍認為,衰退並不意味安倍經濟學的失敗。安倍的政策飽了投資者的腰包,即使他們並沒有如期刺激經濟的發展。

  ●發達經濟體「兄弟連」或已瓦解

  聯儲局經濟學家在上周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據1970年至今的23個發達經濟體的GDP數據顯示,產量自經濟衰退後再也沒有回到金融海嘯前的增長趨勢,尤其是那些衰退嚴重的國家。導致他們反覆下調對於潛在經濟增長的預測。美銀經濟學家賴斯認為,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兄弟連」似乎已趨瓦解,儘管在今年早些時候他們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日本和德國都已陷入掙扎。他認為,全球經濟放緩的勢頭,充分體現了對油價下跌的迫切需求。

  2.通縮潮蔓延增亞洲減息機率

  《華爾街日報》分析,亞洲通脹率正在下降,這提高了各國央行減息來刺激經濟、緩解高債務負擔的可能。亞洲一些政府開始擔憂自己會陷入日本式的通縮,物價走向惡性循環,從而進一步減少消費開支和商業投資。金融危機以來,亞洲政府一直依靠提高政府債務來刺激經濟增長。一些觀察人士指出,更低的利率將會進一步提高亞洲公司和家庭的債務水平。據摩根士丹利,2013年,亞洲總債務佔到了該地區GDP的200%,高於2007年的147%。

  ●防資金撤離央行料慎對減息

  日本近期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成功的刺激物價上漲。但是,經濟學家預計通脹在今後數月將低於1%,遠低於日本央行2%的目標。在韓國,韓國財長一再警告,政府需要採取積極行動,以避免重走日本老路。目前,韓國通脹低於2%,韓國央行於上月下調利率。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韓國將在明年年初進一步減息。

  石油、大米等商品的價格大幅下降,推低了幾乎全亞洲的通脹。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阿赫亞表示,亞洲的風險是低通脹正變得根深柢固。這讓企業和家庭更難償還債務,所以必須減息來擺脫低通脹。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柏格表示,韓國、印度和中國等國家可能在明年利用低通脹的機會減息。不過,他認為各國央行將會對此保持謹慎。推動利率過低可能會導致全球投資者從亞洲撤資,特別是在2015年美國將加息的背景下。

  3.中國因素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根據IMF和世界銀行的研究,世界經濟不太可能看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推動全球化的迅猛貿易增長,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製造商正轉向國內。

  這項研究試圖回答近年最讓經濟學家們困惑的問題之一,即國際貿易增長的持續放緩是否意味著全球化已經「見頂」?過去兩年裏,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低於全球經濟增速,這是幾十年來首次出現這樣的局面。這一轉變顯然標誌著某些經濟學家所稱的「超全球化」時代(其間國際貿易以兩倍於全球經濟增速的穩健步伐增長)告終。

  ●中國已轉向「內向全球化」

  貿易增長放緩被歸因於近年貿易自由化步伐放緩。但IMF和世行經濟學家在最新研究報告中表示,一個主要因素是結構性的。有鑒於此,國際貿易加速增長不太可能像過去那樣,為整體經濟增長做出同等的貢獻。報告認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但近年來,如今已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的中國,在外商投資和本土工業發展的推動下,奪得了這些供應鏈越來越大的份額。

  IMF和世行指出,1993年,進口零部件佔中國出口產品的60%以上。如今這個百分比只有35%。世行貿易研究主管馬圖表示,其結果是,儘管中國曾經是全球化的一個主要貢獻者,但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它已開始「內向全球化」。他說,這不僅是一個危機後現象,這是一個更大的結構性趨勢,開始的時間更早。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