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民建聯倡大埔墟多元活化

2014-11-27
来源:香港商報

  大埔福善街街市是香港其中一個傳統市集,吸引區內外人士光顧

  【香港商報訊】記者王珈莉報道:位於新界東北的大埔區自60年代發展新市鎮以來,人口已增至約30萬,大多聚居於林村河兩岸的私人樓宇及6個公共屋朥,然而近年大埔區已出現老化,沒有發展任何新建設或發展,隨□大埔外圍人口增加,區內交通和社區設施已出現不勝負荷情況。民建聯早前研究發現,大埔墟有很多特色事物,如小食、獨有文化、客家人的風土習俗等,認為可在發展過程中把地區的經濟及社區設施的配套改善一併進行,建議進行活化舊墟計劃。

  獲建造商會資助活化計劃

  民建聯早前獲香港建造商會資助活化計劃,並與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合作,對新界東北三區包括上水、粉嶺及大埔進行研究及諮詢當區居民意見。整個研究連撰寫報告歷時一年時間(有關大埔墟報告內容詳見N2版)。

  人口增交通社區設施難負荷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表示,大埔已發展一段長時間,加上愈來愈多人遷入該區居住,無疑增加大埔區內的交通和社區設施的負荷,而且每逢周六、日均有大批遊人前往,認為是適當時候進行研究,推行活化大埔墟計劃。

  陳克勤:舊墟車輛「打困籠」

  陳克勤指,大埔墟現時主要存在三大問題,包括舊墟社區配套不足、區內停車位不足及道路設計不完善。他說,現時區內四里,即廣福里、大榮里、大光里及大明里人流旺集,但離開四里外的地方則變得寧靜;另外,舊墟發展初期車輛不多,沒有設立大量停車位,但自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建成後,吸引大批人士駕車前往;加上現時區內採用單程路,車輛進入舊墟後即「打困籠」,特別是周六、日交通擠塞問題最為嚴重,曾發生壞車以致整個大埔墟的交通癱瘓,被困區內兩小時。

  古蹟景點連成旅客步行徑

  他表示,活化計劃的概念包括提升綠化空間、增加文娛設施及解決社區上現有的不足問題。他說,當區有不少舊建築物,加上業權分散及發展受高度限制,即使清拆後再興建亦不能建得太高,同時又不想破壞社區的鄰社關係,因此不能大幅度進行舊區重建,反而在可行的地方進行改善及活化工作。

  活化計劃內容包括在廣福道加設新行人及行車天橋至太和朥,以帶動廣福街的車流並疏導至太和朥,解決區內「大困籠」問題;建議拆除仁興街垃圾站,改建成地底停車場,並在上蓋建成廣場及綠化地帶,既可增加車位,亦能解決區內綠化不足問題;另外,將位於富善街的大埔墟街市、文武二帝廟及鐵路博物館連接成旅客步行徑,令人流由四里分流至鄰近街道。

  更可帶動「四里」以外地區

  陳克勤期望活化計劃能將人流作出疏導及帶動至四里以外的地區。他重申,構思主要活化大埔墟區,提升該區居民的生活,若能吸引旅客將視為額外的收穫。他又說,計劃已提交政府並獲當局初步同意,期望盡快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落實計劃。不過,規劃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當局未正式收到相關的計劃書。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