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粵北小城與當代攝影的十年“奇遇”

2014-11-28
来源:南方日報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期間舉辦的“影像集市”吸引了不少游客與市民的目光。

  香港商報網訊:11月21日,為期一個月的2014第十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正式開幕。步入第十個年頭的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已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具專業水準的攝影節之一,得到了國際攝影界的公認。在這個過程中,連州這座原本籍籍無名的粵北小城,也被置于全球攝影家的聚光燈下,從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十年,也是攝影藝術遭遇急劇變化的十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高度依賴技術發展的攝影行業,同樣無法回避新時代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廉價和泛濫的圖像,迫使攝影藝術家們轉變自己的語言方式,對圖像背后的思想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新一代的攝影人,正在時代挑戰的考驗中悄然嶄露頭角。

  走過十年的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為中國當代攝影的成長足跡留下了生動記錄。今年年展主題名為“再造奇遇”,往屆年展的經典影像,也在今年的展覽中得到重溫。而在開幕期間正式啟動建設的“連州·中國當代攝影博物館”,似乎為下一個十年的“奇遇”埋下了伏筆。這段小城與攝影藝術的特殊緣分將如何延續下去?人們將拭目以待。

  專題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林瑩 通訊員 梁泳儀

  專題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發自連州

  影像奇遇

  全景式見證當代攝影十年變遷

  “過去的十年,是屬于中國當代攝影的十年。”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藝術總監段煜婷說。從第一屆的主題“雙重視野——從連州出發”到第十屆的“再造奇遇”,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在十年間恰好完成了一次首尾呼應。

  今年的展場內處處充滿著回顧與展望的色彩,“中國當代攝影十年”展覽是其中的重頭戲。主辦方邀請了往屆參展的藝術家,按照作品的主要特點分為8個不同主題展區,通過攝像機鏡頭來探討中國社會文化十年來的變遷。

  過去十年中國城鄉生活日新月異的劇變,為攝影家們提供了一幅幅宏大壯麗、超乎想象的“現代化景觀”,攝影家們也用鏡頭對現實問題進行了冷靜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繆曉春的《新都市現實》呈現出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擁擠感,盧廣的《被污染的風景》和王久良的《垃圾圍城》試圖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而倪衛華的《風景墻》則從街角捕捉與揭示了路人與城市風景之間的微妙關系。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攝影家對失落傳統的執著追尋。塔可的《詩山河考》曾獲得2010年連州攝影節大獎。攝影家決心尋找2500年前《詩經》中出現的山川、河流、殘垣、故道。然而,資料線索與實物景觀都早已變得模糊不清,他像卷進了一場“與缺席對象的神秘約會”,一股莫名的力量左右著作者的拍攝方向,黑白無聲的照片傳遞出詩意的淡淡鄉愁。

  關注年輕攝影師,是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一貫姿態。有意思的是,不少“從連州出發”的攝影師竟都是“半路出家”:《海岸線》的作者張曉原是一名媒體人;而本為婚紗影樓攝影師的孫彥初,則在段煜婷團隊“知遇之恩”的激勵下,走上了獨立攝影人的道路;倪衛華也從裝置藝術轉行到了攝影。“我本來不屬于攝影圈,但我來連州參展不到5年時間,圈中人就都認識我了。連州給了我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倪衛華說。

  著名批評家、文化學者朱大可認為,正是由于這些來自不同職業的攝影家的加盟,給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帶來了更為多元、更具張力的視覺語言。

  而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鮑昆則對連州策展模式的創新性更為關注。“這個攝影節率先引入了策展人制度,也最早設定明確的攝影節主題,使之具有鮮明的學術標準。”在往屆主題中,無論是聚焦攝影市場化問題的“影子的煉金術”,還是諸如“這個世界存在嗎?”之類的終極追問,每年攝影節設置的“關鍵詞”都成為當代攝影的風向標。對人文命題脈搏的觸摸,為攝影家創造了思想的空間。

  “我十年前就關注到一些參展作者的作品,很高興能在這里看到他們的進步。”參展攝影家的成長,讓美國聯系圖片社總裁羅伯特·普雷基倍感欣喜,他為在連州看到更多攝影新秀充滿期待。

  小城奇遇

  “從無到有”的攝影家盛會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不僅為中國當代攝影寫下傳奇,也為這座位處喀斯特地貌的粵北山城打開了一條通往世界的道路。每次來到連州,朱大可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化,在他眼中,無論是經濟生活還是社會文化,連州都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興奮感”。

  “作品去了一個最不可能抵達的地方。”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讓不少策展人和攝影家都深感驚嘆。這一切都源于2005年的一次偶然,一向專注追求攝影節學術含量的段煜婷,與計劃籌辦攝影節的當地政府部門一拍即合,一個以專業性著稱的攝影節應運而生。

  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形容連州攝影節的前5年并不為過。段煜婷將第一個國際攝影節——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視為連州的標桿。但是,比起曾經擁有過古羅馬時期的輝煌、涌現過梵高等藝術大師的阿爾勒,連州的人文藝術底蘊還有待提升,當時連現成的展館和場地都沒有,也不具備同樣舉辦國際攝影節的平遙古城那樣豐富的旅游資源。

  當時,因清連高速尚未貫通,從廣州到連州的車程要花上至少6個小時。路途的遙遠和路況的顛簸,讓很多參展者都飽嘗其苦。信息閉塞的小縣城對這個從天而降的攝影節同樣手足無措。由于對當代攝影缺乏認知,起初民眾連進展廳看展覽都不敢,與藝術家的互動交流更是無從談起。

  免費開放的展館,漸漸打開了連州人的視野。不過,與許多“來者不拒”的攝影節不同,連州并未因此降低年展的參展門檻。近年來,各地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攝影展,因為參展作品良莠不齊遭到詬病,有人甚至質疑攝影節已經淪為一種“旅游項目”,但連州卻不同。“連州保持著自己的個性,沒有向市場化、大眾化的審美情趣妥協,盡管這讓它流失了不少觀眾。”朱大可說。

  然而,鮑昆也觀察到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另一面:在全國知名度不斷提升的同時,近幾年廣東本土參與者人數有所減少;另一方面,南方日報記者在連州實地走訪時發現,部分展場內的氛圍稍顯冷清。

  一個以“國際化”為定位的高端攝影節,如何才能真正走進本地民眾的內心?鮑昆和普雷基一致認為,藝術教育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鮑昆指出,歐洲藝術展覽最重要的常客就是學生,而與展覽相配套的藝術教育在中國還沒有實現全面普及。“其實,當初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面臨的問題與連州是一樣的,一個傳統是可以通過時間培養出來的。”普雷基建議,連州應該將自己定位為“攝影藝術教育的平臺”,讓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都愿意來到這里交流切磋,彼此激發藝術靈感。

  跨國奇遇

  為世界推開認識中國的一扇窗

  站在新的起點上,2014年注定是連州的意義非同尋常的一年。在本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開幕式上,連州與法國勃根第沙隆市結成了“友好城市”,雙方將在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開展多種合作。位于沙隆市的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將協助連州建立起一座真正國際化的攝影博物館——“連州·中國當代攝影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也在攝影節期間正式啟動。

  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館長弗朗索瓦·薩瓦爾,即將擔任“連州·中國當代攝影博物館”名譽館長。他長期參與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策展工作,也見證著連州與世界微妙的互動關系。“我想在這里見識到另一個與我們不一樣的攝影群體。”談到與連州結緣的緣起時,薩瓦爾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奇與興奮。

  專業縮短了連州與國際的距離。在薩瓦爾看來,連州攝影節與西方攝影節已經沒有太大分別。更讓他關注的,是中國攝影家觀看事物的維度。他們對個體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的不同闡釋,讓展場上的作品既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又與中國當代發展現實息息相關。“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攝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普雷基補充道。

  “中國當代攝影面對的現實問題,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精彩。”在上一屆攝影節上,朱大可就曾提出這一論點。他認為,21世紀的中國向世界提供了極為完整和豐富的影像“奇觀”,這也是連州成為世界焦點的原因。

  從第一屆的法國著名策展人阿蘭·朱利安開始,段煜婷的國際合作人團隊也變得越來越龐大。從莫斯科到紐約,都有知名策展人先后成為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策展成員。然而,在她心目中,連州攝影節的國際化并非刻意為之。“我們從一開始就是要辦一個屬于中國的攝影年展,探討中國當代攝影所面臨的問題。我們策劃的展覽都必須與國內攝影現狀進行對接,連州攝影節承載著塑造中國文化性格的責任。”

  十年間,盡管有王寧德、王慶松、劉錚等具有新銳意識的新秀在連州接連崛起,但段煜婷深知,與歐美那些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攝影大國”相比,中國當代攝影展所擁有的資源依然不足。“現在前來參展的國外藝術家,大部分都是我們主動邀請來的。如果他們當中能有更多的人主動請纓來連州參展,那么連州攝影節的國際地位就更有說服力了。”鮑昆說。

  放眼下一個十年,鮑昆認為,中國要進一步躋身“攝影大國”之列,向世界展現自身的圖像魅力,需要更多不同模式的攝影節作為平臺,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通過多元化的展覽共同“為世界推開一扇認識中國的窗戶”。

  ■對話

  “讓全球的攝影家來連州像回家一樣”

  專訪著名策展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小彥

  能夠堅持十年本身就是成就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是什么原因讓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從無到有”堅持了十年?

  楊小彥: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能夠走到今天,一方面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可分割。通過一個持續性的文化活動,讓一個不知名的小城鎮走向國際,從這一點說,我們已經實現了當初“從連州出發”的夢想。另一方面,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一直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的專業性,堅守對影像品質的追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當前國內許多地方的攝影節之所以讓人感到“變味”的原因,就是因為地方決策者對專家的價值判斷缺乏信任。因此,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能夠堅持十年,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南方日報:在過去十年,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

  楊小彥:可以說,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攝影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從本屆年展出版的《中國當代攝影十年》這本作品來看,它已經可以大致呈現出中國過去十年攝影界影像發展的成果。大部分優秀攝影師的作品都被連州“記錄在案”,包括王慶松、繆曉春、韓磊、姜健等。

  在過去十年,中國攝影界呈現出的攝影風格和觀看方式,都與上世紀90年代的紀實攝影熱潮大相徑庭。上世紀90年代的紀實攝影運動,填補了中國攝影多年存在“圖像空白”的問題,然而,進入到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之后,圖像已經開始泛濫,甚至存在“過分記錄”的問題。這時,整個攝影界就需要一場觀看方式的革新。從這個意義來說,今天當一個攝影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困難。

  其實,從2005年第一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始對人們的觀看方式進行重新探討。這也是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成就所在。《中國當代攝影十年》旗幟鮮明地告訴人們:過去十年中國攝影在題材和手法上都已經成功轉型。

  過去20年是中國攝影家最幸運的年代

  南方日報:那么,就“關注的視角”這一點來說,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是否已經實現“與世界接軌”?

  楊小彥:我認為,現在攝影界面臨的首要問題并不是“接軌”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正越來越強有力地向國際展現一個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視覺世界”,這種藝術上的成長與中國在全球地位的提升是成正比的。可以這樣說,中國過去的20年,是一個“圖像狂歡”的年代,也是攝影家最幸運的年代。

  另一方面,西方也在用一種越來越積極的眼光來重新認識、評價中國。中國由于社會急劇變遷而呈現出的視覺多樣化,為攝影家提供了遠遠超越西方社會的豐富圖像,已經不能再用西方固有的藝術評判標準來加以歸納了。只要我們善用這個圖像充滿多樣性的環境,并且將這種豐富性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話,我們就能通過具有自我風格的作品,在國際攝影界贏得自己的聲譽。

  南方日報: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接地氣”?

  楊小彥:雖然對于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專業化定位,爭議一直存在,但在我看來,維持自身專業性是大有必要的,我們對文化項目成功與否的評價不能搞“一刀切”。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價值,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更多體現在觀看品質的提升上。當然,圍繞展覽開展藝術教育,也會對攝影文化的普及帶來重要作用,但目前國內相關的藝術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

  南方日報:您對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未來的發展走向,抱有什么期望?

  楊小彥:經過過去十年的經營,連州已經成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攝影重鎮。連州既有的國際化水平,需要在未來十年得到鞏固和發展。我期望,未來連州能夠進一步深入全球影像領域的廣闊視野,讓全球的攝影家來到連州,像回家一樣。這一切都取決于主創團隊對專業原則的堅守。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