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

2014上海國際收藏論壇開幕 藝術品收藏電商化利弊引爭議

2014-12-10
来源: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唐一泓報道:12月9日,2014上海國際收藏論壇在上海開幕,來自業內200余位收藏家、藝術家和藝術金融投資機構從業者出席。

  近年來,隨著金融資本與藝術品市場之間的加速融合,金融資本的介入為藝術品市場注入了資金動力,而藝術品與互聯網的“觸電”,也成為未來藝術品交易的大勢所趨。在藝術品收藏投資邁進金融化與電商化時代的當下,如何將文化、互聯網和金融三大產業有效結合,為中國文化金融找到新出路;如何在推進電商化進程的同時,保證消費者利益及藏品的知識產權,都成為與會各方熱議的話題。

  “既然文化是個市場,就無需討論文化市場是否需要金融化。”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壽光武說。據壽光武回憶,中國文化金融“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個概念最初并不被認可。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產業金融扶持的政策,文化金融才逐漸得以“正名”。

  壽光武稱,目前文化產業市場還存在著法律法規尚不健全、行業規則沒有建立、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等諸多問題。在他看來,文化金融之路的最高境界是標準化、數據化,盡管現在仍然路遠且阻,但對于中國文化金融的實踐無論成敗,都應當繼續走下去。

  論壇上,主營藝術收藏品網上交易的電商平臺“趙涌在線(微博)”則遭到了來自收藏者的質疑。藏家徐先生表示,自己無法接受藝術品線上交易的“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我擔心會有人利用這個時間差,對原件進行復制和仿造后再退回,這對賣家是很大的傷害。”

  對此,“趙涌在線”董事長趙涌回應稱:“如果因為有可能被仿制,就不允許退貨,購買者的權益便得不到保證。兩利相權取其重,我情愿有仿制品的出現,也要確保買家的安全。”他表示,對于藝術品真偽的鑒定本身就是知識的博弈,收藏的趣味也體現于此。造假現象在藝術品交易市場屢見不鮮,但仍可通過專業手段進行鑒別,不能因噎廢食。

  電商化作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大勢所趨,銷售模式又作為其核心要素,是否成熟還有待市場考驗。而行業的行為規范則需要依靠制度的建設和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