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謝意):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坦桑尼亞自然資源與旅游部、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聯合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牽星過洋——中非海上絲路歷史文化展”將于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月15日在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舉行。
本次展覽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建交50周年系列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展覽旨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題材,回顧中國與非洲延續上千年之久的友好交往史,展現古代中國的航海科技及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屆時,來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41件組展品與24件組坦桑尼亞博物館館藏文物將同臺展出,再次將古代海上絲路的兩端聯結在一起。據悉,此次參展的由坦桑尼亞收藏的中國文物全部為當地考古發掘出土,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這也使得本次展覽備受中國有關專家的期待。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為展覽撰寫的序言中說,中國古代曾以“牽星術”遠渡重洋,為紀念中坦建交50周年這一重要時刻,中國國家文物局再次“牽星過洋”,帶著承載千百年歷史的文物與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中非海上絲路歷史文化展覽”。這是中國首次在東非地區舉辦文物展覽,也是中國與坦桑尼亞首次聯合舉辦文物展覽。他希望展覽能夠見證兩國的友好歷史,為坦桑尼亞人民帶來一場文化的盛宴。
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馬布拉先生說,展覽的創新嘗試令人倍感興奮,它無疑將為坦桑尼亞民眾提供一個深刻了解中國偉大歷史文化的難得機會。他說,由于本次展覽的策劃和實施得到了大量中資企業及高新技術研發團隊的支持,展覽無形中也將為提高當代中國企業和組織的海外知名度、塑造中國健康蓬勃的大國形象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牽星板定位示意圖
“牽星過洋”是中國古代航海所用的天文觀察導航技術,是指用牽星板測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計算出該處的地理緯度,以此測定船只的具體航向。
牽星術的主要工具是牽星板。牽星板是測量星體距水平線高度的儀器,其原理相當于當今的六分儀。通過牽星板測量星體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牽星板共有大小十二塊正方形木板,以一條繩貫穿在木板的中心,觀察者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持住繩端置于眼前。此時,眼看方板上下邊緣,將下邊緣與水平線取平,上邊緣與被測的星體重合,然后根據所用之板屬于幾指,便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數。明代過洋牽星術常用的星座包括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星座α星)、北斗星、華蓋星、燈籠骨星等。
《鄭和航海圖》
“牽星術”與鄭和下西洋: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但鄭和船隊技術的先進之處在于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由于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于通訊聯系。
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
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位于該國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市,又稱為“博物館及文化之家”,是一家由國家自然資源與旅游部管轄的公共機構,旗下包含5家博物館,其中達累斯薩拉姆館是本部所在地。
達累斯薩拉姆本館成立于1934年,原為坦噶尼喀政府為紀念國王喬治五世而創建,1940年正式向公眾開放。1963年博物館得到了擴建,新增設了部分展廳。目前看到的博物館主體建筑由瑞典TENGO建筑公司設計,2011年建造完成。并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資助專項基金,在新館中建造了多媒體教學中心。在最后一次擴建當中,1934年建造的阿拉伯風格舊館館舍得到了完整保留,仍舊作為自然史專項展廳與新館建筑交相輝映。
博物館館藏文物中,以坦桑尼亞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骸最為出名,該館的大部分管理員也為考古學出身,館內設有古人類考古實驗室等相關研究設施。另外,該館也收藏有大量基盧瓦遺址等坦桑尼亞重要古代文化遺存地所發現的文物,同時對英國、德國殖民時代所遺留的文物亦有所涉獵。
值得一提的是,該館也擁有為數可觀的中國瓷器收藏,這些瓷器均在當地出土,集中在非洲東海岸一線,對研究古代中國與非洲的海上交通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