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沱茶誕生至今已接近百年。沱茶不是橫空出世的,他的前輩是五子圓茶,他的兄弟是藏銷緊茶,兩種茶都叫姑娘茶。1902年,景谷人李文相在景谷開設制茶作坊,仿制姑娘茶揉制半圓形緊壓茶。姑娘茶是女兒茶的另一種稱謂,是一種由少女采制的老秤四兩重的團茶。早期,它是球狀,到李文相時代,這種球型茶變成了饅頭型的茶。雲南話里稱一小堆一小堆的東西為「一坨」,同時,雲南的月餅也是這種形狀,重量相似,稱為「四兩坨」。這種新出現的如饅頭形狀的普洱茶就被稱為了「坨茶」,「形色味皆盛,所出無多,價亦數倍,多為外人購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大約在1908年前后,大理的汪姓茶商和陳姓茶商到景谷學習「坨茶」制法,隨后在大理的下關開設制茶作坊,用景谷料制作「坨茶」。當時,在滇西和康定地區已經經營得風生水起的永昌祥商號就戶傭他們代工,生產銷往四川的茶。1916年他們將這種饅頭型茶的中間揉出一個后窩,更利於通風保存。因為永昌祥的這種茶主要銷往四川,而四川又有個沱江,他們就將「坨」字改為「沱」,很快,沱茶之名順長江漂流,成了全國的知名產品。沱茶的創制就是在汪姓茶商手上完成的。隨后,大約在30年代,汪姓茶商退出,永昌祥建立自己的制茶廠,聘請陳姓茶商為總技師,繼續生產制作沱茶。
沱茶形制和發酵
球型的姑娘茶最早被改制成心臟形有把的藏銷緊茶,它的用料很粗老,七個一筒。這種茶早期在景谷制作,隨后下關也大量生產。姑娘茶改型成為沱茶,則出現兩種型制,一種是景谷生產的沱茶,叫「谷莊沱茶」,每個重3公兩左右,每筒四個。一種叫「關莊沱茶」(亦名「本牌沱茶」),也是每個3公兩左右,每筒則與谷莊茶不同,裝5個。當然,還有他們的雜交配方,稱為景關沱茶,它是下關茶商們的副牌產品,由他們在昆明的分廠生產。由於這兩種沱茶個頭都比較大,是女兒茶的兩倍,上世紀30年代,騰沖人經營的茂恆商號,開始生產重量接近老秤四兩的四分之一沱茶。這種沱茶就是解放后的150克沱茶原型,后又改小為100克。谷莊茶和關莊茶的區別除了每筒包裝的個數有別外,選料與發酵程度也不同。谷莊茶選料基本是景谷、景東原料。而下關的原料來源就比較多樣,他們最終選定的是本牌沱茶(關莊沱茶)用鳳慶茶撒面,鳳慶茶做二蓋茶和芯茶;副牌沱茶(景關沱茶)在昆明生產,也是用鳳慶茶撒面,用景谷茶做二蓋和里茶。當時,鳳慶茶種植年代不長,芽葉的條索、形狀、白毫漂亮,做出沱茶來外形上就比谷莊沱茶討巧。谷莊沱茶和關莊沱茶除了每筒的個數、原料產地、拼配比例不同外,兩種茶的發酵程度也是不同的。上等下關沱茶是綠湯,其他幾個等級的下關沱茶和谷莊沱茶是或深或淺的紅湯。這可以推測出下關沱茶中的上等下關沱茶是綠湯,它的用料與現在的沱茶基本相似,以雲南曬青春茶為主,原料要求較嚴格,茶青不發酵,同時,也沒有在制作過程中的后發酵。而中等下關茶、下等下關沱茶和谷莊沱茶,從湯色帶紅看,肯定是有發酵的。但這種發酵發生在哪個工藝過程中進行的卻不好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