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李德鳳和許江秀,一個是丹寨縣苗族女人,另一個是貞豐縣布依族婦女,都是吃苦耐勞、勇于實現夢想的農村女人。創業過程中,她們收獲成功,更得到歷練和成長,從而破繭成蝶,成就美麗人生。
34歲的李德鳳和丈夫帶著孩子外出打工,一口苗語,只上過初中,很多工作干不了,她甚至有些自自卑。
在廣東一家養豬場,一呆就是7年。除了賺“吃喝”,還學到了養殖技術,為自己創業打下了基礎。
她養豬,就是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不讓父母成為“留守老人”。
李德鳳同以前的老板、專家保持微信聯系,可隨時請教養殖技術,獲得最新市場信息。
李德鳳靠8頭母豬起家,如今已發展到擁有能繁母豬55頭,仔豬和育肥豬400多頭,雖然還欠著信用社45萬元錢,但她并不急,年前出欄一批肥豬,就能還上大半貸款。
許江秀,有房產、有穩定收入,家產上千萬,是個“成功女人”,2011年開始養牛,既為賺錢,更為實現夢想。
許江秀在養牛過程中,遇上天氣干旱,飼料成問題,規模養母牛,短時間內不僅難實現利潤,還要虧本。
有生意頭腦的她,考慮和農戶合作,把母牛分發給農戶代養,賣牛犢所得利潤,按比例分成。
許江秀計劃帶動500戶農戶養牛,再辦一個象樣的飼料加工廠和肉牛深加工廠。但如何找到與農戶合作的最佳“利益分配點”?如何融到發展資金?如何組建戰斗力強的團隊……路還長。
李德鳳——
我不怕苦也肯學,回家養豬,既為照顧家人,更為美好明天
12月8日,清早,天還沒亮,薄薄的晨霧里寒氣很重,李德鳳已經穿戴整齊,到圈里看她養的豬去了。
“每天一醒來,首先就去看豬,不看看心里不踏實,都習慣了。”李德鳳說,眼睛盯著圈里的豬,很是專注。
34歲的李德鳳是丹寨縣興仁鎮興仁村的苗族婦女,依靠貸款10萬元買的8頭母豬在家鄉辦起養豬場,4年多,發展到了4棟豬圈、存欄400頭的養殖規模。
1999年,李德鳳和丈夫楊光祥,帶著不到一歲的孩子外出打工,因一家人要在一起,又沒有多少文化,還帶著孩子,打工受到很多制約,生活很困難。
2001年,夫妻倆來到廣東一家養豬場工作。李德鳳在豬場管理產床,就是侍候母豬的“月子”,引導仔豬及時吃上母乳、保證環境溫度、補充微量元素等。
“我沒多少文化,但不怕苦,什么都愿意干,請你多教我。”李德鳳對養豬場老板娘說,吃苦耐勞的她很快贏得了老板一家的信任和喜愛。
在養豬場,她一干就是7年。從管理產床,到配種、閹豬、防疫等,每個環節,老板娘毫無保留地教她。
2008年,李德鳳的工資已漲到3000元,但沒法照顧一家老小,她不忍心讓孩子和老人長期“留守”,夫妻倆一合計,選擇了回家。
2009年,丹寨縣出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全縣開展“扶貧產業工程”,要求每個機關的干部,按至少幫助一戶農民創業。
“我們沒有存款”,李德鳳說,“只學到了一些養豬技術”。
了解到他們的創業需求后,縣委組織部兩名干部“定額”幫扶,各擔保5萬元貸款,李德鳳夫婦貸到了10萬元,建起豬圈,買了8頭母豬,開始養豬。
因為技術好,李德鳳夫婦養的豬,毛光水滑,很少生病。不巧的是,自從他們入行后,豬價一直低迷,仔豬價曾跌至每市斤不到2元,如果出售的話,“要虧慘。”李德鳳惜售,全部留下育肥。
眼看圈內“豬滿為患”,急需擴建豬,豬群又“嗷嗷待哺”,身上再無一分“活錢”,李德鳳急得睡不著覺。
于是,丈夫楊光祥只好又外出務工,賺錢買飼料。
留下來繼續養豬的李德鳳,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向當時的鎮黨委書記求助,素不相識的鎮黨委書記借了一萬元私款給她,幫她渡過了難關。
“豬價慢慢回升,這一萬元的飼料吃完后,豬價猛漲,仔豬最高漲到每斤18元。”李德鳳說。
這一波行情,李德鳳賺到了“第一桶金”,還清了所有欠款,還在鎮中心建起了三層樓的房子。
李德鳳和以前的老板及養殖技術員保持聯系,時常通過微信,請教技術、打聽信息,分析市場,抓住行情。
雖然近年來,生豬市場一直低迷,李德鳳夫婦不僅沒虧本,而且做到小行情小賺,大行情大賺,收益穩定。
“以前從來不敢貸款、不欠賬,還是感覺沒錢,現在欠著信用社40多萬元,感覺自己還是有錢的。”李德鳳自從貸款10萬元起家,成了當地信用社的常客,農戶小額授信提高到20萬元。
目前的養豬場離馬路太近,一家大型養豬場在附近建起了養殖小區,存在疫病隱患;另外,因為當初條件有限,建圈不規范,防虧設施不完善,用工量大,加大了養殖成本。
因此,他們想重新選址,建一個養殖規模1000頭的規范養豬場,老豬場暫時不放棄,請兩個人管理。
最近,聽說萬達公司將入駐丹寨,帶動老百姓養殖當地黑毛土豬,李德鳳夫婦臭到這是一個機會,如果跟著萬達公司養殖土豬,公司按定單收購,養殖風險將小得多。
困擾李德鳳夫婦的,是資金。李德鳳粗略算了一下:建一個存欄量1000頭的規范養豬場,成本不會低于100萬元,這些資金,只能靠貸款,對他們來說,難度還是有點大。
作為信用社的優秀信用戶,李德鳳夫婦的授信貸款額度為20萬元,聽說小微企業可以爭取“3個15萬”的優惠政策,辦理工商執照后,李德鳳花了近10天時間跑縣里的相關部門,還是沒能辦下來——她把這歸結為“手續太復雜”。
融不到資金,夫妻倆的發展計劃就只能是個空想,李德鳳不甘心,她相信通過努力,一定能實現這個計劃。
記者說
“學會了技術,你以后還是要回去創業,賺多賺少都是自己的……”在廣東的養豬場打工時,老板娘和李德鳳推心置腹,“沒本錢不怕,有技術就是資源,人年青就是資本。”
這番話說到李德鳳心里去了,再加上不愿意讓家里的老人孩子長期“留守”,沒人照顧,技術在身的李德鳳有了回鄉創業的底氣。
從滿口苗語的普通農婦,到懂技術,且了解市場行情、進而能夠加以分析判斷的養豬能手,成長了的李德鳳顯然有條件、有能力爭取更好的生活。
許江秀——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養牛,就是帶著鄉親一起富
12月3日下午,兩輛裝滿牛的貨車,駛入了貞豐騰達生態養殖公司位于該縣宰相鎮平橋村高龍草場的肉牛場。
貨車過地磅、消毒、停靠裝卸臺,然后,牛被分頭牽出,經消毒池、過磅、噴霧消毒,進入牛圈。
“車上有我家8頭小黃牛。”魯容鄉板繞村村民王周珍告訴記者,她家去年領養的8頭母牛都產了崽,以每頭5000元的單價賣給騰達公司,8頭小牛總共賣了4萬元。
“借牛下崽”就是騰達公司與養牛戶的合作模式,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而想出這個點子的,則是騰達公司老板,當地人稱為“牛老大”的許江秀。
“看到沒?那邊個子小的那個,就是許老板。”指著一個穿著工作服的嬌小女子,王周珍說。
許江秀一身農場工人的打扮:藍色的工作服,腳上套著雙長筒雨鞋,鞋上沾滿泥點,正忙著牽牛過秤……熟門熟路的樣子,一看就是“熟手”。
這個只上過2年學的貞豐布依女子,一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養牛。
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2011年,靠著鋼材生意發了家的許江秀,把生意交給家人,一心一意養牛去了。
她拿出存款、賣掉了部分房產,籌集上千萬元資金,在貞豐縣魯容鄉納臘、孔明和魯容三個村,承包了2000多畝山地種植甘蔗,作為牛的飼料基地;接著,又在宰相鎮平橋村高龍草場建起養殖基地,成立了騰達生態養殖公司。
許江秀從山東購進500頭牛,西門塔爾、夏洛來、利木贊等“洋牛”,龐大如駱駝,聲如洪鐘,她心滿意足,感嘆“這輩子就是為牛活的”。
養牛是個長線產業,要2年左右才能見效,如果集中養殖,不僅資金占用大,投入成本也很高……
許江秀養牛,面對的,還不僅僅是這些——從山東買來的牛病了,為找到病因,她親自動手解剖死牛,結果發現,牛的其他部位完好無缺,唯獨肺部腐爛發青,她又想方設法,弄來草藥,熬給牛喝,硬是控制住了病情,死亡的牛漸少,一周多的功夫,養牛場又恢復了生機,牛叫聲又洪鐘。
養牛場沒事了,飼料基地那邊又出問題了——許江秀種植的甘蔗,因遭遇干旱,產量下降,而牛食量大,眼看牛食難保,許江秀急了。
她考慮當地山地面積寬,村民有養牛傳統,且以放養為主,飼料成本低,又都是在上山干活時順便放牛,人工成本也不高,村民只是缺少本錢。
于是,幾經考慮,許江秀決定采取“5戶聯保”方式,與農戶合作——即村民自己選擇5戶人家,互相擔保,如果任何一戶的牛死亡或被私下出售,共同賠償損失;所產牛犢,若為本地黃牛,騰達公司以每頭5000元的單價從農戶手中回收,若為良種,牛犢出售后,公司與養牛戶對半分成。
這種“借牛下崽”的方式,很快得到當地村民的認可。
王周珍起初也持懷疑態度,如今她巴不得再多養幾頭:“家里草地寬,父母年紀不算大,身體還不錯,孩子放學后,都可以幫著放牛,一家人放養40、50頭都不成問題。”
日前,向許江秀的公司“借牛下崽”的農戶有178戶,“借牛”870頭。經過一年多的飼養,產崽1380頭,戶均增收上萬元。
養出的牛賣得出去,有賺頭,大伙心里有數,都爭著和許江秀簽合同。
望謨縣打尖鄉100多農戶欲發展養牛,聞訊趕來,與許江秀的公司簽訂了450頭母牛的合同,避免了從外地進牛的疫病風險,雙方皆喜。
按許江秀的計劃,公司將帶動500戶農戶養牛,依靠農戶擴大養殖規模,公司則重點轉向飼料加工和牛肉深加工,做大做強牛產業。
然而實現這個計劃,談何容易!資金,就是一個最大的掣肘。
“收回來的這些牛,毛色好、吃口好的母牛,舍不得賣,要用來發展更多農戶養殖。”許江秀說,占用公司資金量最大的,是賒給農戶母牛款。
她告訴記者,如果農戶能貸款購牛喂養,農戶能得到更大的利潤,公司的資金壓力也小得多。
許江秀算了一筆賬:一戶農戶貸款5萬元,根據母牛大小、品種不同,可購買5至10頭母牛,養殖2年,不僅基本脫貧,農戶還學到了金融知識,提高了經營能力,具備了市場意識——而這5萬元貸款,2年的貼息也就1萬元左右。
記者說
農產品的利益分配,流通增值比生產大得多,農產品跌價,生產者首先遭殃,漲價時,生產者獲益也不多,作為生產者的農民總是處于“弱勢”。
許江秀最讓人感動的地方,正在于此:公司自己靠做大規模、以量取勝,把利潤“放”給農戶,帶動一方百姓致富。
通過許江秀一樣的地方能人帶動,農戶樹立起誠信發展意識,政府相關部門再幫上一把,例如給予貸款貼息,扶貧效果也許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