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專家:中國必須發展核電 安全有保障

2014-12-18
来源:環球時報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引發全球對于核能安全的關注,甚至出現棄核的倡議。在西方看來,中國大規模興建核電的做法似乎在與這股國際潮流“唱反調”。《環球時報》主辦的中日韓知名媒體環保主題采訪團15日專訪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正是該協會與相關組織共同提交報告,為中國政府盡快恢復核電建設提供科學支撐。張華祝表示,中國核電項目是安全可控的,按照中國的核電規劃,2020年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運核電裝機容量、3000萬千瓦以上的在建核電裝機容量。

  中國核電安全是有保障的

  提及核電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輻射問題。張華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核電站正常運行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天然輻射場,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輻射,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人工照射,比如宇宙射線、空氣、土壤、某些食物等。中國每人每年平均所受輻射量是3.1毫希沃特,而核電站的正常運行對于周邊公眾的附加影響不到天然本底的千分之一,所以影響非常小。

  《環球時報》采訪張華祝的當天,剛好趕上是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23周年的日子。張華祝介紹稱,中國核能發展30年,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開始的十年,標志是建成秦山和大亞灣兩座核電站、3臺核電機組。第二個階段從1996年開始小批量生產,一共建設4個項目、8臺機組,2007年已全部建設完成。第三階段是從2005年12月至今,這是中國核電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一共新開工建設了37臺機組,其中10臺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還有27臺在建設之中。

  目前,中國建成與在建核電站的地域分布從北到南是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在各地的13個廠址上一共有48臺機組在運和在建。2013年底,核電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1%。對于中國未來的核電發展計劃,張華祝透露,中國當前運營的21臺核電機組擁有19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距離2020年的目標還很遠,肯定會有一批核電新項目開工建設。

  韓國《國民日報》記者詢問,有了福島核事故的教訓,中方如何增強核電安全措施?張華祝肯定地回答說:“中國的核電安全是有保障的。”他介紹說,在福島核事故的第五天,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決定對中國所有核電站和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經過9個月的核安全大檢查,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中國地震局聯合提交安全檢查報告,結論是中國的核電站運行安全是有保障的,在建核電項目的質量是可控的。國家核安全局還根據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在增設應急電源、應急水源,增強抗洪能力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目前,這些措施在運行和在建核電站上已經得到實施。

  張華祝還透露,未來在中國內陸建設核電站“是早晚的問題,不會無限期推遲下去”,但相關發展并非受制于安全問題,而是公眾對內陸核電的接受度。從全球核電的發展實踐來看,內陸核電與沿海核電沒有區別。全球50%的核電站都建在內陸,美國內陸核電站占全部核電站的61.5%,法國則占到69%。它們半個多世紀的運行實踐證明,內陸核電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但福島核事故的事故給公眾造成思想上的陰影,盡管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專家對國外內陸核電經驗、國內采用的技術情況等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論證,得出內陸核電是安全的結論,中國工程院的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張華祝承認,這些還不足以抵消公眾的疑慮,未來需要拿出科學的結論,并加強公眾宣傳。

  中國為什么必須發展核電

  張華祝表示,中國的核電還要繼續發展,因為能源需求還在增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治理大氣污染的要求也十分緊迫。因此,中國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核能正是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選擇之一。

  對于中國為什么會在日本等國停止或者減少核能使用的背景下,依然保持核電的發展,張華祝表示,世界各國會從自己的發展需要來制定各自的能源政策。福島核事故后,日本民眾反彈比較強烈,因而決定停止或減少發展核能。中國根據自己的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核電的安全技術性能和管理狀況,認為核電對中國是適宜的。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在歐洲,德國準備棄核,而法國仍保持相當數量的核電站。

  張華祝表示,中國的能源結構過于依賴煤炭,目前煤炭在整個能源消耗中占比高達75%,這種能源結構造成兩大問題,一是溫室氣體減排壓力不斷增大,二是大氣污染日趨嚴重,霧霾天氣頻發,極大影響社會發展與民眾生活。要治理大氣污染,必須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增加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供應。但任何一種清潔能源都沒法完全獨立替代煤炭的減少量,所以必須各種能源同時發展、同時發力,才能使清潔、低碳能源的發展變成現實。當然核電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否則核電就會失去公眾的支持,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

  核電的未來之路

  韓國《中央日報》記者問到,之前曾有中國要建100臺核電機組的傳聞,張華祝回應稱,“未來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可能會有這么一天的,但今后中國核電絕不是只分布在沿海地區,會有相當一部分建在中國的內陸。”

  張華祝透露,近年開工的核電機組中,采用中國技術的有29臺,只有8臺是從美國、法國和俄羅斯引進的技術。在引進、消化、吸收AP1000技術的基礎上,中國自主開發CAP1400技術,正在申請國家核準,明年有可能開始建設。同時經過30年引進技術和自主發展核電的經驗,采用最先進的核電安全標準,中國自主開發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也將于明年上半年開工建設。今后,中國將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后續工程。

  日韓記者對中國發展新型清潔能源與釷基燃料的態度表示關注。日本在核事故之后,轉向發展氫能源。張華祝認為,氫能源不是一次能源,必須靠其他能源生產氫,在此過程需要消耗能源,所以氫不應被看做是一次能源的替代者。目前,中日韓都在進行廉價獲得氫的研究,但無論如何必須要有一次能源作支撐,其中的一個途徑就是利用核能生產氫。

  至于新型釷基核燃料發電,張華祝表示,釷是一種待開發的資源,但目前還需要做很多研究開發工作。釷本身沒有易裂變核素,得在反應堆里吸收中子后才能變成可裂變的釷-233。所以完全離開鈾,釷是不能單獨作為核燃料來使用的,它不可能完全替代鈾的使用。而且,在利用釷的過程中,仍然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地解決放射性的問題。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