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是服裝行業探索改變之道的破局之年,而要改變發生,就離不開人的推動,尤其是那些在服裝行業中有影響力、有謀略的人物推動。
服裝企業能否實現轉型期的順利過渡,考驗的是企業掌舵人的見識和能力。這也是我們今年創辦“人物”欄目的意圖所在,在同行業先鋒人士的對話中,來聚焦行業的每一次改變。
已經過去的2014對本土服裝行業來講并不容易。
隨著國際快時尚品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布局力度,本土二三線品牌所受的沖擊將更加明顯。而勞動力工資的上漲、原料價格等綜合成本的上升,讓原本依賴競價優勢取勝的本土品牌頗受挫傷,對產業鏈資源整個力度的不夠,也成為阻礙本土服裝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硬傷。顯然,要保證本土服裝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我們亟須找到能支持產業發展的下一個支點。
在行業還為尋找產業支點努力奔走之時,消費市場也悄然迎來了自身的匆匆轉型。
一時間,原創設計、個性、小眾等逐漸取代“某明星同款”、“某大牌爆款”,成為影響消費者購物習慣的關鍵詞。消費者在成長的同時,消費行為也迎來了自身的理性回歸。簡單的抄版已經滿足不了日益細分和個性的市場需求,企業需要通過更加精準自身的品牌DNA。
消費者購物喜好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對服裝產品本身的消費上,購物行為也在一進步改變。線上購物已成常態,線下商業環境進一步惡化。而線上和線下兩大巨頭在資本市場的較量,也以馬云問鼎中國新首富的寶座而告終。這一結果似乎也代表著大家對未來商業變局的判斷:實體商業未來將繼續在電商的攻擊之下承壓頗重,怎么改,怎么轉型也是商業巨頭們在2015年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市場的變化在向商業市場傳導之時,也開始向展會延伸,這也讓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選擇落地上海舉辦。靠近產業集群的新址選擇,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少企業的參展成本,扭轉CHIC本土參展企業逐年減少的頹勢。當然,這種做法在短期內的確能夠吸引不少企業參展CHIC,但南遷之后的CHIC要保持長久的競爭力,顯然需要找到新的轉型方向:在行業發展的“新常態”之下,企業需要什么?展會能給企業帶來什么?
在跟多位企業家交流后,筆者發現,大家對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悲觀和迷惘并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緩解,“新常態”之下的生存之道,是企業未來需要長期面對和探索的課題。
面對“新常態”,受傷最深的莫過于曾經歷過服裝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通過走量實現快速成長的休閑裝及運動裝品牌。面對追求個性、拒絕模仿、選擇更多和善變的90后,企業顯然需要通過對這些人群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激發起他們的消費欲望,這是時代拋給2015服裝業的發展難題,這一切都需要服裝人去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