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从“百万”说起吹出天价的“数字”效应

2015-01-06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2009年12月21日,俄罗斯莫斯科,检察官将失窃后被追回的喀山圣母像交还给圣彼得堡赫米蒂奇博物馆。
2009年12月21日,俄罗斯莫斯科,检察官将失窃后被追回的喀山圣母像交还给圣彼得堡赫米蒂奇博物馆。

刘姥姥在大观园曾经放话:“您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土豪”之所以为“土豪”,往往在于对金钱价值的衡量上。赤裸裸的数字,成为了第一参照。

诚然,这是个喜欢玩数字概念的时代。比如智能手机市场的纷争,惨烈之状不言而喻,每个发布会上那巨大的PPT总会列出一堆参数,搞得你云里雾里;电商的网络购物节,醒目的降价打折背后,是激增的销量,还有公布盈利时动辄破亿的捷报;评估个人财富时,总是会惯性地把其一身行头累积出个数字来,恨不能直接透视其手机容量是16GB还是128GB。

在这个“数字过敏症”的时代,一切的价值都变得无比具体。同时衍生的是,所谓“价值”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价值百万的名画,因为随手一“丢”,就掷出了舆论的火种。

2011年6月16日,上周六从洛杉矶附近一家豪华酒店丢失的伦勃朗宝贵画作《判决》,2天后失而复得。
2011年6月16日,上周六从洛杉矶附近一家豪华酒店丢失的伦勃朗宝贵画作《判决》,2天后失而复得。

据媒体报道称:11月13日下午,杭州的俞先生从高铁湖州站坐车到杭州东站,准备下车时才发现忘了东西。他赶紧打电话报警,终于找到了丢在候车室座椅上的大信封。据俞先生称,这里面的东西价值百万元。

“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值钱?原来信封里装了一幅画,叫《年莲有余》。信封里还有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院的‘收藏证书’和‘中国书画家润格评选证书’各一张,证书上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的盖章。在润格评选证书上,评定了该画家创作的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评审结果为‘绘画类:50000-90000元/平方尺’。民警现场目测这幅画的尺寸,价值确实近百万元。”

应该是一则“完璧归赵”的正能量新闻,但扎眼的“百万”,又激起了一群人的数字过敏症。俞先生对艺术作品收藏的热衷固然令人感动,他将不菲的七位数字献给了一幅画作,体现了充分的财力和品位,但真正的数字受益者,应该是此画作者本人了。新闻媒体不遗余力地报道了画作的具体来源和可信度,甚至还动用了“民警”的第三方视角,像极了一则软广告。

有钱人财大气粗,百万元的珍宝说忘就忘。“丢”名画的事件无独有偶,在2014年10月,三件价值百万元的书画作品也经历了“失而复得”,每平尺的价格高达五万元。书法界人士闻得消息后,都在讨论其来由。鉴定证书显示,这三幅作品都出自一位“书法世家”之手,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可事实是,我国并不存在被国家认证的字画权威检测机构,博物馆一般不对民间作品作鉴定结论,拍卖行送拍前,书画专家会出具认定书鉴别真伪并初步判定价值,一般不给民间递送的作品出具书面鉴定书。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高昂的价格,在市场上究竟能淘到怎样的宝贝?答案令人唏嘘——五万元一平尺的开价,几乎可以买到市面上任何一个在世书画家的作品。

如此这般,一个个所谓的“书画家”,伴随着惊人的七位数,借着新闻媒体的轰炸,杀进了大众的视野。有人感叹连城之价,有人开始血本倾囊。多少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师”,弹指间被推上神坛。

2003年9月29日,美国芝加哥,伊拉克博物馆调查组组长唐尼乔治就伊拉克丢失文物事件接受媒体采访。
2003年9月29日,美国芝加哥,伊拉克博物馆调查组组长唐尼乔治就伊拉克丢失文物事件接受媒体采访。

这样“不科学”的现象中,新闻媒体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人们都爱看有噱头的东西,失物惊人的估值,足以调动记者的新闻敏感还有大众的娱乐神经。至于所谓的鉴定权威与否,宣扬的价值可信与否,那似乎就不关自己的责任了——总之是当事人说的,你要信则信,不信也别说是我忽悠的你,反正又不是我鉴定的。

从另一面看,这样的报道确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止是书画收藏界,在娱乐界,亦总有一堆数字挤进头条。比如某某微博粉丝数量无人能及,某某歌手几周蝉联排行榜第一。几个阿拉伯数字的排列组合,挂上一堆零,就是江湖地位的佐证。最近的消息莫过于那则“女星片酬排行”了。其真实性暂且不说,但它的确对受众产生了巨大影响。乐了前三,苦了垫底,悬殊的价位让看客们津津有味地热议着,使得那些本就削尖脑袋、力争一线的小咖们更加无地自容。总之,市场影响了榜上的数字,而榜上的数字又借助舆论的口水,强化了每个名字的份量。什么是“红”了?多年前,一位老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说你“红”了,你就“红”了。这绕口令似的论断,倒称得上真理。主动制造话题、寻求曝光,是新人们的基础功课。当你频繁露脸后,总会有人好奇“你是谁”,当大家都知道“你是谁”以后,你就“红”了。

在大片中抢角色,在活动中抢菲林,在杂志中抢版面,抢得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搏出位,有人在红毯上摔倒了,有人露点照“被曝光”了,有人把巨星恋人的丑闻公开了。抓住节目通告维持曝光率,借助合作明星提高人气值,参加慈善活动积累好评度,这些都是基本的伎俩。只要运作得力,歌手的出场费可以从两三万元经营到数十万元,演员也可以从国内变国际,麻雀成凤凰。在不进则退的大环境里,必须步步为营。新闻媒体,成了一方重要的阵地。

从新世纪起,人们对娱乐新闻的态度越来越不严肃了。真真假假充斥着耳膜,“炒作”二字成为热词,连累着许多真善美的行为,一经报道也被斥为“炒作”。但这丝毫不影响公众对八卦新闻的热情,对浮夸噱头的买账。你信或不信,都不影响大脑记住头条上的名字。

随着娱乐界的繁荣,新人的竞争更加惨烈。经纪公司为了尽快把刚炒热乎的新人给稳稳地抬上“一线”,也展开了数字上的较量。比如“XX天价代言XX广告”,类似的题目在网络上一搜一箩筐。天价是多少钱?商业机密,总之很贵就是了。还有某女星在演了一部穿越剧走红之后,也发出了“片酬直逼某女星”的新闻。能逼到什么程度?商业机密,总之很火就对了。经纪公司指望着培养出“高大上”的巨星,随便拿来个八线艺人,百度百科里都有一个“最”,都有一个走出国门的荣誉。这就好比书画鉴定认证一样,时时刻刻把档次印在脸上,然后再借助宣传手段,达到名和利的共赢循环。

直到近两年,各方对于“价位”的标榜越来越不含蓄了。一集电视剧片酬几十万元,已经不再是个天文数字。“陪酒价格”甚至也列出了表单,夹杂着一两个过气明星,标上个闪亮的价码,也能好风凭借力,维持片刻的人气。

苦心孤诣,无非六个字:我存在,我很贵。

这六字箴言,也成为了书画界的商业潜规则。

在竞拍场的吆喝中,媒体的报道里,一群“名家”头上亮闪闪,钱袋鼓囊囊。一幅幅“名画”依然会接二连三地“丢失”,隐藏的真相,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加诡异。

新闻的传播效应,让逐利者趋之若鹜地利用媒介手段,把自己抬上更高的段位。这是新闻风气的悲剧——媒体将职业使命抛之脑后,不讲客观公正,充当了宣传的推手;这同样是艺术圈的悲剧,玩儿坏了规则,扰乱了市场。

飙飞的数字,是这个时代已经失衡的价值判定。浮躁之中,总会有下一个买单者,和下一个参与人。浮夸背后,亟待一把标尺,规正人心。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