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城市,定位會議、展覽還是旅游?

2015-01-06
来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在提到一個城市的時候,筆者出于職業習慣都會不自覺地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它適合做什么?”實際上,我們都會不自覺地給不同城市不同的定位。

  不管是刻意打造的,還是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自發形成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給城市定位的角度有很多種,尤其是大型城市,很難通過某個簡單的定位把它的特點全面概括。

  會議、展覽與旅游,是城市三種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訪客類型。城市本身也好,外來訪客也罷,都愿意從這三個方面給城市貼上標簽。

  旅游是第一大產業,在全球和中國都一樣,因而貼著旅游標簽的城市數量最多。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能搜羅到一些被稱為“吸引物”的東西(無論是老祖宗的家底、老天爺的造化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本身),然后發展旅游業。旅游是人們有錢有閑之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沒有干到頭的跡象。從這個意義上說,旅游會在全球第一大產業的位置上續待下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讓旅游目的地撓頭的事情越來越多:游客們都愛扎堆來,淡旺季不均問題日益突出;觀光客消費比較少,可要求卻越來越高;休閑、度假、會議、展覽以及定制游等新問題正考驗著旅游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與旅游城市相比,能稱得上是“會議城市”的地方要少很多。會議市場比較散,會議的平均規模也不大,加上會議與旅游常常攪在一起,會議及會議產業給舉辦地帶來的綜合價值往往被低估。根據美國會議產業理事會(CIC)的統計,美國會議產業總開支約占美國GDP總額的1.8%。我國雖然沒有具體統計數據,但粗略估計,這個數值也應該在1.2%以上。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中,經濟貢獻率超過這個數值的并不是很多。把會議作為產業來發展,將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城市的選擇。

  除了政府會議之外,企業會議及活動、社團會議絕大多數都是流動的,所以才會有會議目的地之說。影響會議流動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工作因素。社團會議選擇目的地會考慮該社團的發展布局、會員建設與服務等因素;企業會議及活動目的地選擇通常與市場戰略有關。二是成本因素。成本因素決定著一個會議能走多遠,以及能夠在何種消費層次的目的地和場所舉行。三是旅游因素。剔除工作和成本原因,會議最愿意流動的方向是旅游目的地。把開會這項必須要完成的工作與旅游這樣美好的事情結合起來,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拒絕。不用研究就知道,在一個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地方開會,一定比窩在一個老式建筑里面討論問題效果好得多。主辦方、參會者、目的地三方都滿意,這可能就是會議與旅游融合的最大好處。

  會議的流動性特點讓每個城市都有成為受歡迎的“會議城市”的潛在機會,但是真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會議城市”的功能不僅在于留住城市自身的會議,更在于持續地吸引大量的、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外來會議。要真正成為“會議城市”,旅游只是優勢之一,這個地方還應該具備良好的交通、場所、酒店、專業服務、政府支持等會議所需要的專業性條件。

  展覽與會議、旅游不一樣。從性質上來說,展覽是貿易活動的組成部分,衡量展覽活動成功與否的標尺是交易量;從接待上來看,展覽活動引發的瞬時的巨大客流量,對接待城市的城際交通、市內交通、場館設施、住宿與餐飲等條件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從國內外展覽市場發展情況來看,知名的“展覽城市”多為大型城市和門戶型城市。從展覽與舉辦城市的關系分析來看,展覽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更加穩定:一方面是因為大中型展覽活動對舉辦城市及其場館設施等有著較高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城市也特別需要與它們結成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展覽舉辦地被稱作“展覽城市”、“展覽中心城市”更合適。

  當然,在實踐當中,會議、展覽和旅游三者相互交叉,有時候很難分清孰輕孰重。美國是會議展覽業融合程度很高的國家,基礎設施和服務也很完善,大型會議可以帶著大型專業展覽在全國流動;德國是展覽之國,所以就有不少展覽之城;中國是會議與展覽相對分離的國家,很多城市雖然被稱為“會展城市”——會議+展覽城市,但其實只是“展覽城市”。會議與展覽融合是方向,但進展情況不如預期。相比之下,會議與旅游的融合則來得更為現實、更為有效。

  (作者:王青道 系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會議》雜志總編輯)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